李乃蔚:画品根于人品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李瑞洪   来源:中国文联网
 

  李乃蔚 男,1957年8月出生,汉族,大专文化。现任湖北省武汉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连续在首届、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获得银奖的李乃蔚是幸运的,而他的工笔画《金锁》、《山菊》等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传统文化神韵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从小就感受到古老文化的渊薮:7岁那年随投身长江航运事业的父亲举家搬到了武汉,可他小学六年中的暑假,基本是在北京爷爷奶奶家度过的;长辈们常带他登长城、游故宫、逛琉璃厂,北京的传统文化给李乃蔚留下了不灭的印记。

  李乃蔚就像个命运的宠儿,机遇都让他给撞上了。1976年,他已带着发表的5部连环画册,跨进了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的李乃蔚被分配到湖北人民出版社做美术编辑。美术编辑繁忙的约稿、改稿、审稿、出版,造就了他博学功深、才思敏捷的审美能力,使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创作经验日趋丰富。同年,李乃蔚加入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20多年里,李乃蔚共创作发表了《将相和》、《汉高祖刘邦》、《阿基米德的故事》等30多部连环画册,绘制了3000多页连环画幅和难以计数的插图、单幅画。画连环画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需要韧性、功力、耐心,它的巨大工作量往往会令画家们望而生畏,要拿下一部作品,有时需日夜兼程。他曾在创作笔记中写道:“写意的单幅人物画,有时一天可画数幅,可有时一天也画不上一张满意的连环画。”我相信他的甘苦。在成功的背后,他每跨出一步,都是一次痛苦的蜕变,是矛盾的交织,是深沉的思索,是不断地自我突破……

  连环画创作的辉煌前景展现在他面前。照此下去,名利双收将不过举手之劳。可是他却毅然将画笔转向了一向冷寂的工笔人物画。当时有人认为他的选择不明智,认为工笔画格调的人物画具有不可逾越的缺陷。有朋友说:“你丢掉原来熟练的技巧,太可惜!”他一笑置之。他深知没有工笔人物画,就没有古代绘画的灿烂篇章。在逆向思维中他得到启示,愈是沉寂,愈欲爆发。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当人们今天读着李乃蔚用30多年功夫精心绘制的艺术长卷时,再回过头看他那洋溢着“乃蔚风采”的工笔人物画系列创作时,我仿佛悟出了:“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几经周折,李乃蔚终于在1986年调入武汉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他的创作激情如潮水般奔涌而出。他以自己的努力向人们有力地证实了工笔人物画创作蔚为大观的灿烂前景。

  和同时代的画家相比,李乃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早早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追求。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便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扎根于优秀的民族绘画传统,才能掌握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艺术规律;只有遵循中国画的法度,诚实地表现个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中国人文精神的作品。

  从作品《山菊》、《银锁》到《荷》,人们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一条精神与情感的延展轨道,使人们得以深入他的艺术世界。我们用“情真意切”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美感体验已超越了纯粹视觉快感的界限,而是画家深层精神性的发掘。李乃蔚将自己的情感贯注于自然物象,使实景化为诗境,自然物象又不断地将它的情趣生命返照于画家,使画家产生新的心境。

  纵观画家李乃蔚的创作历程和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艺术变革中明确的自觉意识,和向着自由境界渐去的脚印。他所借助的多种手段与以往的经验积累是分不开的,作品不仅显示出他近年由表及里研究中国画人物画的收获,以及昔日练就的笔墨功底,和控制画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昨天的累砌已成为他探寻明天的阶梯。

  如今,李乃蔚不论是年龄,还是艺术创作都处于艺术人生的华彩乐章。在一片赞誉声中得了大奖的他,还是和往常一样,谦逊,平和,似乎对眼前的辉煌视而不见。现代工笔人物画是李乃蔚的梦想,更是他的生活。他认为他的绘画是对生活的歌颂与赞美,他相信每个人的梦想都不是一样的,只要诚实地做下去,就会光大自己的风格。为了这一梦想,他作为一个有着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画家,经受着“生命的透支”;为了这一目标,作为武汉画院副院长的他婉言谢绝了大量的商业订单,推掉了频繁的社会活动,但援助贫困学生的阳光行动、希望工程、为残疾事业捐画,他都慷慨解囊,或捐款或赠画。也许,正是这种责任和奉献,成就了他蔚为大观的艺术人生。

  大凡历史上的大艺术家,人、文、艺多是三位一体的。艺有文修,文因人显,艺之本在文,文之本在人。故画品、书品、诗品根于人品,因此强调“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画品见人品。艺术的价值,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价值的再现。真正的艺术品是以真、善、美来衡量的,“画格为人将之投影”,李乃蔚的精神境界正融化在他的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