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做中华文化的传薪者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余 宁   来源:中国文联网
 

  郑晓华 男,1963年1月出生,汉族,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

  人们知道郑晓华,不仅在于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还在于他为中国书法的推广和发展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用自己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深深热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他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和热爱传统艺术,让传统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民族的文化基因薪火相传。

  郑晓华出生在浙江南部缙云县,缙云是一个民风古朴、风景秀丽、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地方。就是那样一个具有世外桃源般优美风光、具有众多悠久而神秘历史传说的环境,使他从小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小的时候郑晓华就偷偷看父亲借来的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葬花词》的婉丽、《开篇词》的雄沉、《瞳人语》的洗练,都曾唤起郑晓华对已逝文豪的无限景仰。后来父亲拿回的一堆供批判用的传统蒙学著作,如《增广贤文》、《三字经》、《神童诗》等,也成了郑晓华少年时代的精神食粮。

  郑晓华从初中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画画。那时候,他经常偷偷跑到家后面的山龙头,在麦秸垛边写生。后来跟着家人出去打工,在外吃了很多苦,但是生活的辛苦却更加激起了他对艺术的热爱。提起那段艰苦岁月,郑晓华说,当时就在暗想:生活多么令人痛苦!只有艺术能让自己解脱!但是要学习,必须先挣钱!想到这些,所有痛苦都隐忍了下来。正因为学习的代价如此高昂,如此来之不易,在偷得空闲的时候,郑晓华倍加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一张纸、每一点颜料,学习也更发奋。后来,在缙云中学美术老师钭云周的影响下,郑晓华开始走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随后,又得到了缙云县印刷厂的美工陈之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严波的教导。这些都为郑晓华奠定了良好的艺术基础和素养,也大大地激发了他对艺术的热情。

  考学来到北京之后,郑晓华开始真正走上书法创作的道路。他是欧阳中石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还跟随沈鹏、刘炳森等著名书家学习。他说,欧阳中石先生招我入门下,对我悉心指导,使我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得到全面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获得飞跃性进步,从一个业余爱好者而走上专业研究和创作的道路。在回顾过去的时候,郑晓华倍加感念欧阳中石先生把他带上了艺术之路,重塑了他的艺术生命。提起这些,郑晓华总是说,比起很多人,自己是个幸运者,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碰上几位好老师。是老师的教诲和提携,才使他有了今天。他说,老师们德艺双馨,是后辈们学习的楷模。他们不仅在艺术上不懈地追求,而且也追求着人生高远的境界。当他们的艺术取得了成就,有一定收获的时候,他们又不忘回报社会,在捐资助学、奖掖后进等方面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对于中国书法,郑晓华无限的痴迷,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书法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式,是中国的精英艺术,是人生自我修炼的一种手段。中国历代都很注重书艺和人生境界的兼修,一件作品讲究外在艺术形式和内在艺术世界的统一。掌握了一些技巧,但是没有人生境界,个人修养的水平没有提高,那在艺术上就会受到限制。书画是视觉艺术,观赏者不仅要赏鉴艺术本身,还要通过艺术品来赏鉴作者的精神境界。我们要发扬这种传统,自觉秉承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薪者,使书法艺术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在新的形势下,书法如何和时代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书法界人士思考的一个课题。郑晓华在较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且深入调查研究,推出了一批关于书法振兴和书法如何应对全球化的论著。对于书法面临的危机,郑晓华说,“全球化”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压力,也必然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对于这一点郑晓华认识得非常深刻,并且信心十足。他认为,全球化形势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已成为国家的文化政策,传统文化等所代表的软实力已经被视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其次,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这一切给民族艺术的发展带来新机。

  郑晓华认为,大力发展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有理想、有境界、能传承中华文脉的优秀书法家,是实现中国书法21世纪振兴的惟一出路。但是要较快地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书法家队伍,仅有有限的高校在校生是不够的。所以,搭建在职书法家知识素养“升级”的平台,也同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郑晓华依靠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这个平台,联合书法组织,为书法的推广和发展,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正在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艺术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