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新:记录即将消逝的瞬间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郭青剑   来源:中国文联网
 

  于志新 男,1955年8月出生,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图片》期刊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摄影本身就是记录,记录发生的事件,记录人们的生活,记录那些目前存在而即将逝去的状态,记录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采访中,新华社《中国图片》期刊社副总编辑于志新对记者开门见山地亮出了自己的摄影主张。他说,作为一个摄影者,有责任来记录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和存在的一些状态,如果不记录,现在这一代人可能知道这些情况,但是再过一两代人,他们对以前的事情就无从知道了,“所以从1979年正式开始拿起相机拍摄,我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寻找和凝固那些即将消逝的瞬间上,希望能为后人留一份关于历史、关于祖先的客观而又直观的记忆。”

  于志新的“百姓系列”尤为业界所赞赏,也为大众所熟知。在他看来,在剧烈的经济、社会变革背景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劳作、生活以及他们的装束和习俗等,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时代进步的缩影,但也包含着一些珍贵的东西逐渐消失的遗憾。基于此,他把镜头对准了普通的老百姓。在他的作品里,无论是迎娶新娘的吹鼓手,还是街头拔牙的牙医,抑或携带自行车溜索的过江人,现在都已经很难见到,甚至已经见不到了,但他们和他们的生活又是那样真切地存在过,是一代人心中永远难以忘却的记忆。

  于志新的拍摄对象尽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与现代文明也相隔甚远,但于志新绝不会以一种猎奇的眼光来聚焦他们。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在地里平整土地的一家人,等等,也许生活条件很苦,但他们总是没有忘记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样的作品展示着一种特有的淳朴之美。当然,这样的照片为于志新带来了声誉,但对于他而言,这并不是他要的最终结果。他平静地说:“我只想把我看到的、感动我的、属于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让人们来了解他们,认识他们。”

  为了尽可能地做到真实记录,于志新在拍摄中基本都是抓拍。不过有时,这样也会遇到麻烦。于志新记得,有一次他去绍兴,那儿的人喜欢喝茶,茶馆到处都是,人们闲暇时就坐在茶馆里,喝一口茶,吃点茴香豆,抽抽烟什么的。他对此很感兴趣,就在茶馆里拍了起来。但是茶馆的老板不太愿意让他拍,还让他去找镇政府,最后于志新只好找来了镇政府的人,跟老板说了一下后,拍摄才得以继续。他说:“有时我看到一个很好的场面,觉得应该拍摄下来,但是被拍摄者就是不允许我拍,这样我就会解释一下。但是说实在的,经过解释之后拍出来的东西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理想。因为记录即将消逝的瞬间需要敏锐的眼睛和良好的机遇。”

  于志新有一幅很著名的作品,曾经参加了《中国人本》摄影展,作品反映的是宁夏同心县一家人平整土地,为了增加重量两个孩子趴在排子(一种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上,父母和另一个孩子在前面拉着排子吃力地往前挪。这种景象现在在西北农村已经不多见了,所以这张照片显得很珍贵。但其实这幅作品却是于志新的“无心插柳”之作,当时他是要去拍摄当地回民用细土“小净”的场面,路过时恰好看到这个场景就抓拍了下来。当然,即使有好的机遇、好的眼神,对于一个摄影家来说遗憾总是难免的,“但遗憾越多,我记录即将消逝的瞬间的动力也就越大。”

  于志新还是一位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他曾经赴山西,拜访、采访当地老红军;他拍摄的《母爱》,和其他摄影家的同主题作品一起结集出版后,将收入所得全部捐助给了艾滋病防治机构;他还和同行们一起,在山西省晋中市东赵乡后沟村建立了摄影希望小学,让孩子们拿起相机,记录身边的变化,而孩子们拍的照片也走进了平遥国际摄影节……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于志新给予的不仅仅是镜头中的观望,也有实实在在的支持。

  对此,于志新总是沉溺其中,欲罢不能。他说:“我迷恋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去发掘,在普普通通的人群中处处可以见到一种动人心弦的和谐。这些动人的情景,朴实而浓郁的风情都出自于普通人生活的每一天。真想更深地去了解他们,使妙不可言的瞬间得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