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最大的心愿是为时代造像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郭青剑   来源:中国文联网
 

  王瑶 女,1970年4月出生,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摄协副主席,主任记者。

  在外人看来,王瑶的运气太好了——她身上有着诸多的“第一个”、“最年轻”记录:5岁起开始学习摄影;11岁以一张《开学了》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992年以一张报道桂林空难的照片获中国新闻奖;1998年获“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女记者;2000年,以《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金奖;2002年,在美国、巴西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并荣获范长江新闻奖;2007年应邀担任美国尤金·史密斯奖评委,这是这个最权威的国际摄影奖项首次邀请中国人出任评委。而了解王瑶的人都知道,在这些“记录”背后,是她对摄影事业忘我的投入和不懈的进取。

  1992年王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成为中国新闻社的一名摄影记者。

  在中新社广西分社见习期间,她亲历了对中国空难史上最惨重的“11·24”桂林大空难的采访。由于空难现场是在一座山头上,现场周围到处是悬崖绝壁,并且山石严重松动,非常危险。当时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已经封锁了现场。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如果不到现场,就意味着永远也拍不到完整、客观的第一手材料。王瑶想爬到山头平台上拍摄,但连着三次都被担任戒严任务的武警战士拦了回来。正当王瑶站在半山腰心急如焚的时候,国务院空难调查小组的工作人员扛着测量仪器爬上山来。机不可失,王瑶当即脱下外衣,包住相机,压低了太阳帽檐,紧跟在他们身后,混进了失事现场。山头边缘的土石已经松动,踩在上面令人胆战心惊。当她换上广角镜头,准备拍一张全景时,突然觉得脚底下一松,自己的身体顿时失去了平衡,要不是旁人及时将她拉住,将又是一幕悲剧发生。王瑶事后说:“那次空难有150名乘客遇难,如果不是有贵人相助,我就成了第151个遇难者了。”

  1996年,王瑶作为中国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女摄影记者,奔赴美国亚特兰大。在奥运会的20天时间里,她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在“炮阵“中奋力与那些粗壮勇猛的男士们拼抢。为了拍到一张以国旗为前景、中国代表团在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的全景画面,她不顾一切地爬上一个10多米高的灯架进行拍摄;因记者席设置不合理,常常跪在地上一拍就是六七个小时,膝盖都磨破了……

  王瑶说,她早忘记了自己的性别,没有娇羞,没有漂亮的裙子和高跟鞋,只有乌黑的镜头和心中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感。

  1997年4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并与江泽民主席共同签署了《中法联合声明》。中南海内,百余名中外摄影记者挤挤挨挨,王瑶全副武装双手端着两台相机,左右肩各背一个器材包和一架拍摄用的梯子,随大队人马冲进去拍摄。这时,一位同行的梯子别住了她的梯子,脚下一个踉跄,便向前直摔出去。在摔倒的一瞬间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好相机。于是,双手各抓一台相机,高举过头顶,而身体在毫无防护之下,结结实实地砸向水泥地。鼻子右侧被撕开一条长长的口子。王瑶觉得一阵晕眩,她让自己镇静了一下,一看相机完好无损,便挺身爬起来,继续往前冲。白衬衣和牛仔裤上,都沾满了血迹。

  那天,拍摄工作从上午9点一直到中午1点多才完成,她又回到社里交了片子才匆匆赶到医院。医生在她的鼻翼上缝了5针,膝盖处也缝了2针。

  那次中南海的“壮举”发生不久,中央警卫局一位首长见到中新社的领导说:“你们那个叫王瑶的小丫头真了不起,既敬业又勇敢。”

  作为一名年轻的摄影记者,王瑶早就成了新闻摄影圈里的“腕儿”,她说:“我最大的心愿是用相机去记录人类历史的变迁,反映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和人民百姓的真情实感。我从小得奖,但得奖并不是我人生最骄傲的事情,我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是通过我的作品让中国了解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