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踏实做事 诚恳待人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刘 丽   来源:中国文联网
 

  朱红 女,1958年12月出生,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副教授。

  在2007年第七届全国残运会晚会上,大型舞乐诗《弦月翩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台大型文艺晚会的舞蹈总监及编导就是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著名舞蹈家朱红。日前,笔者专程采访了她。

  刘丽(以下简称“刘”):朱院长,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曾多次获得舞蹈界的大奖,您是如何看待这些荣誉的?您认为一个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追求中,应该怎样实现德与艺的统一?

  朱红(以下简称“朱”):回想自己走过的路程,其实并没有非要刻意追求什么。我觉得所有获得的成绩,都与自己长期以来最真实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分不开。我从小一直在部队正规的教育环境里成长,部队严格的生活和训练培养了我对人、对事的态度,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我认为无论是做领导、做教师,还是从事舞蹈创作,首先人品要正、人心要善,要踏踏实实地做事、诚诚恳恳地待人。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除了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外,社会的教育也很重要。我在学院工作中,要接触老师、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也要接触社会各类的人。他们的生活给了我无穷的艺术创作灵感和基础,他们的信任和友爱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分享荣耀的那一刻,而是尽心尽责地完成了工作。得到大众的肯定,就是实现了对艺德的追求。

  刘: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您为云南的舞蹈事业做出了很多成绩。尤其是今年5月,您任总导演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大型晚会《弦月翩翩》,在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在这硕果累累背后包含了您付出的很多艰辛劳动,能谈谈感受吗?

  朱:应该说对我一生来讲,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艺术创作。我从来没有在一台晚会上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历时一年多。观众看到的只是结果,他们不可能知道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非常不容易。为残疾人做晚会很复杂,首先是在全省招残疾人演员,这些演员也仅仅是喜欢艺术而已,真正走上舞台还需要我们去发现他们的特长,再花大量的时间一点一点地训练。为他们做节目不同于一般的创作,晚会的构思、结构等完全不是先拿出方案,再找演员排练,而是招演员与艺术创作这两个环节同步进行。因为我们要根据演员的身体条件来进行编创,每个节目都几乎是为他们量身订做的。比如,《弦乐翩翩》里有个节目叫做《阿卡拉》,“阿卡拉”是傣语,学习的意思。演员是西双版纳州一个寺庙里的盲人小和尚,年仅14岁,非常漂亮。他自己会弹吉它、会唱歌。因为是盲人,他平时都是用唱经文、听音乐的方式来学习。我们为他创作了一首从民间搜集整理的歌曲“阿卡拉”。这是个分量很重的节目,这个小和尚是否能承担起来一直是个疑问。还有一个失去双臂的男孩,在节目里他用双脚打鼓。最初,所有的领导都觉得他长得不好看,没有艺术细胞,只是滑板滑的好,但我更注重他是否有可挖掘的潜力。结果,在极其艰苦的训练后,他的鼓打得非常棒。那个盲人小和尚的演出也很精彩。这次晚会还创作了一个特殊的节目,是群舞的打鼓。所有的执排老师都说不可能,他们认为聋哑人能把舞跳好就不错了,他们一起打鼓需要有一致的内心节奏,难度太大。但我坚持要求鼓师跟训练健全人一样训练他们一定难度的打鼓技法。我不希望大家带着一颗怜悯、同情的心去看他们简单的表演,我要让所有的观众在他们的歌舞中看到残疾人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这些成功包含了太多的辛苦,包括从招演员、创作,到训练、排练,通过手语老师跟他们沟通等,其中有太多的故事。我在节目单上这样写道:“在这台晚会的创作过程中,我用心灵触摸了与以往不同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就应该去讴歌、去赞颂,去把残疾人快乐、健全的心态展现出来,通过他们的表演告诉社会、告诉人们,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他们的生活是灿烂的、幸福的,这就是我最终所追求的艺术高度。这些演员在训练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变化也让我不断增加成功的信心。当演出结束的那一刻,所有的观众都一齐站了起来,眼里含着泪光,掌声一直持续很久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激动。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也获得了很多他们一生可能难以再得到的感受,他们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残酷、低落,在舞台上展现着最美丽的一面。

  刘:现在可以说也正是您事业的巅峰时期,您近期在学院工作或者艺术创作上还有什么新的思考?

  朱:首先肯定是抓学院的正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云南艺术学院正面临着迎接2009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学院50周年大庆。作为一个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教师和领导,我责无旁贷,一定要为学院的发展尽自己一份力量。作为一名艺术家,我还是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让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水平不断提升。这也就是自己要保持的一种干事业的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新思考、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