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亦琦:让风筝变成艺术品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云 菲   来源:中国文联网
 

  哈亦琦 男,1954年3月出生,回族,民建会员。现任北京伊腾达工艺品设计中心经理、市民协副主席,工艺美术师。

  提起创始于清朝末年的北京哈氏风筝,在全国乃至世界都赫赫有名,哈氏家族的风筝曾多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并被作为国礼送给很多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如今,哈氏风筝已走过近170年的传承之路,经过了第一代创始人传统技法的形成,第二代传人技艺手法的日臻成熟,第三代传人制作工艺的进一步完善,哈氏风筝的接力棒交到了第四代传人的手中。哈氏风筝究竟应当如何发展下去?作为第四代传人的哈亦琦选择了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之路,他不再墨守陈规,而是用种种新理念和突破传统的创意,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哈亦琦从10岁起跟随父亲学做风筝,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继承了哈氏风筝的精髓。1980年,北京风筝公司成立后,风华正茂的哈亦琦更是一头扎进风筝事业中,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刻苦钻研,创新的理念一直伴随着他。1983年,哈亦琦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中国风筝展会。在这次活动中,他不仅获得了特别奖,更令他感到兴奋的是接触到了中国传统风筝之外的新事物。慢慢地,哈亦琦把创新思路更多地转到了如何将风筝推向国际市场上。那时,风筝行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是60亿美元,而中国在其中占有的比例非常小,从事风筝出口的只有天津,但是天津风筝有的不能放飞,而且很便宜,几毛钱一个,都按打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哈亦琦所在的北京风筝公司生产出了由他手绘的哈氏风筝,非常受欢迎,卖到几十元一个,在当时算很贵了,一个风筝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

  1992年哈亦琦独自下了海,自己搞起了风筝加工厂,投资并不算大,技术自己有,销路自己跑,加上一些老关系,生产的手制风筝依旧很好卖。不过,好景不长,1995年以后,这种风筝的需求量开始下降,因为那时外国人已经对中国风筝比较熟悉了,认为风筝就是玩具,再做丝绸的、手绘的,价格也高不上去,还是几十元,而且一些价钱很低的风筝开始充斥并抢夺市场,花几元钱就能买到,风筝的销量越来越萎缩,哈亦琦被逼得不得不考虑风筝生产的转向问题。

  正当哈亦琦困惑之时,一个订单的突然到来为传统风筝带来了新商机——制作小型的镜框风筝,作为家居装饰品或会议礼品。因其高雅的品位和新奇的款式,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镜框风筝一下子成功了。现在哈亦琦已经开发出沙燕、喜字和其它吉祥图案三大类镜框风筝,划分为不同档次,最高可以卖到三四百美金,在欧洲市场上甚至可以达到600美金。镜框里的风筝并没有失去哈氏风筝原有的审美特点和工艺特征,既能放飞又可以作为装饰。哈亦琦迈出的这一步,对于哈亦琦,对于哈氏风筝,乃至对于中国风筝界,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

  镜框风筝的成功使哈亦琦尝到了甜头,同时也使他更加意识到,传统风筝要有所发展必须更新思想。但是,这条创新之路说起来容易,走起来却并不平坦。哈亦琦通过对比国内外市场,感觉我们的市场有些滞后,而且他更加认识到了市场的残酷性——“人们喜欢就会买,不喜欢连看都不会看”。哈亦琦聘用了几位设计人员,包括一些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按照哈亦琦的思路来设计产品。经过了一年半的努力,终于设计出17类2000余种产品,包括陶瓷、玻璃器皿、丝巾、服装、首饰盒等,这些产品并不是把风筝图样照搬在器物上,而是将风筝、剪纸、皮影、青铜纹饰的某些图样分解后再选择器物,使这些拥有现代造型和色彩的器物因为有了中国元素而成为艺术品。目前,这些产品已经进入到试制生产阶段,哈亦琦又遇到了新的困难,需要一大笔资金。现在他正在多方寻求合作和资助,但他对此仍踌躇满志。

  之所以迎难而上,是因为在哈亦琦心中还有另一个想法。他认为,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就要为社会创造效益。国家投入那么大的人力与资金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协实施了抢救工程,我们将民间文化记录了、保留了,甚至收藏到了博物馆,下一步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否则我们对民间艺术保护的作用就没有起到。为把哈氏风筝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年过半百的哈亦琦正在加紧绘制哈氏风筝画谱,希望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民族记忆的符号。

  最近,哈亦琦还在忙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制作一个长达100米的风筝。这个风筝是哈氏传统的旗式风筝,准备将203个参赛国的旗帜按照英文字母排列,加上国际奥委会的旗帜,两个旗子一对,组成102个风筝,每个风筝之间的间隔为一米。风筝完成后会在适当的场合进行演放,然后无偿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壮观的好创意。但困难随之而来,哈亦琦说他小时候做的第一个风筝就是旗式风筝,以前也做过万国旗风筝,不过只有几十个,100多个风筝放在一起还是头一次。首先是要体轻能飞,放飞时前面一个风筝要带动后面100多个风筝,强度非常大,而且后面每一个阶段的风筝承受的强度也是不一样的,还要使风筝能上彩绘,保存时间长,对技术的要求可想而知。现在,哈亦琦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加紧设计制作之中。

  哈氏风筝在近170年的时间中,不断飞翔、不断跨越。第四代传人哈亦琦仍然在创新求变的路上寻求着新的突破。他相信,哈氏风筝将会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飞得更高,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