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措扎西:藏语相声的开拓者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邱振刚   来源:中国文联网
 

  平措扎西 男,1959年6月出生,藏族,大专文化。现任西藏自治区曲协主席,文学创作一级。

  相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然而知道西藏也有着一种在当地广受藏族群众喜爱的藏语相声的就不多了。平措扎西就是一位在藏语相声领域默默耕耘的曲艺作家,他创作的群口化装相声《文物的呼声》和群口音乐相声《公共设施的悄悄话》,开创了西藏群口相声之先河,为西藏曲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而且,在西藏这块雪域高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梦想的地方的今天,许多人无法来到这里,就从文学作品中呼吸这里的气息,这使西藏文学的作者队伍日渐壮大和成熟。平措扎西也堪称是这群作者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以藏语小说创作入门,后来,逐步尝试散文写作,让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1981年,平措扎西从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业余时间,他勤奋写作,积累了大批的习作。1987年,他的处女作《索多和他们》发表在了《西藏文艺》杂志上,这更加鼓舞了他的创作热情。他连连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小说,真正踏上了文学艺术创作之路。

  1990年,西藏戏剧家协会举行首届话剧小品汇演,剧协找到了当时已经调往文联工作的平措扎西,请他为这次汇演写一个藏语小品剧本。而当时在西藏,汉语小品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藏语小品却还是一片空白。他决心创作一部真正体现了藏族人民生活面貌的作品。凭借扎实的生活积累和不断锤炼出的艺术才华,藏语小品《我们的女婿》问世了,受到了观众空前的喜爱:一个内地大学毕业归来的藏族小伙要到牧区去见岳父岳母,带给岳父岳母的礼物竟然是一个裸体的石膏像,藏语说不好,就说了许多的汉语掺在其中,还教岳父岳母跳迪斯科。闹了如此多的笑话后,小伙子终于明白,一定要学好本民族的语言,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才能了解我们的父老乡亲,才能贴近他们的心。

  这次演出引起轰动,一次偶然的“无心插柳”,让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小品创作上。平措扎西在思考着,怎样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让人们不只是笑,还要在笑声中学到很多东西。这样,《逛议八廓街》、《新逛议八廓街》等一系列小品问世了。这一系列作品把民族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小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笑声里反思。平措扎西创作的作品,特别是小品相声,情节幽默生动,语言诙谐辛辣,主题积极向上,反映社会焦点问题,富有创新意识,这些作品在藏区广大群众中家喻户晓。平措扎西的很多相声小品是每年西藏电视台藏历年晚会的亮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2005年,平措扎西创作的文化散文集《世俗西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向世人展示了西藏壮美山河,追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探究西藏文化与社会发展变迁。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创作本书之前,我一直运用三十个藏文字母把思想和情感编织成文学作品。这次的‘爬格子’,无论从文字的驾驭,结构的安排,还是语言的美化,对我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付出了成倍的时间和精力。”

  他不仅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开拓,还时刻把牧民的文化需求放在心里,为提高牧民的文化水平,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92年,在西藏自治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期间,他被组织安排到条件艰苦的阿里地区措勤县曲强乡工作,该乡属牧业乡,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他面对艰苦的条件,毫无怨言,克服当地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饮食没有规律、出门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充分发挥民族干部懂当地语言的优势,每天骑马奔波在村与村之间,挨家挨户向牧民进行宣讲,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当年被评为阿里地区“社会主义教育先进工作者”。他还曾担任《西藏民俗》杂志的主编,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在他上任之时,正是《西藏民俗》工作人员少、稿源缺的困难时期,为了办好杂志,办出质量,办出影响,他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开创性地办杂志,亲自策划稿子,经常主动向本地和外地作者求稿,为《西藏民俗》杂志培养了一批固定的作者,使杂志作者队伍得到壮大,作者层次不断提升,稿件质量不断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西藏民俗》成了西藏杂志群中发行最好,最受区内外读者喜爱的刊物,在海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声望,成了宣传西藏,让世人了解西藏的一个重要窗口。该杂志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社会和经济“双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