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根兴:永不停歇的骆驼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兰宁远   来源:中国文联网
 

  骆根兴 男,1955年4月出生,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一级美术师。

  一说起骆根兴,人们就会把他的名字与《明亮的眼睛》、《大敌当前》、《铸堤》、《一个世界的诞生》、《西部年代》、《东北抗联》等享誉军内外的油画作品联系起来,就会为他旺盛的创作力和充满激情的艺术所折服。人们更多地知道骆根兴是青年军旅油画家中的佼佼者,但是可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为部队文化建设、部队美术人才培养不懈努力的操劳者。

  在基层部队工作的20多年里,骆根兴长期分管部队群众性的文化工作。尤其在培养业余美术骨干队伍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去天津美院学习前,他就成立了一个美术组,但那时这毕竟是个未经组织批准的“秘密组织”。他把部队几个喜欢美术的战士拉到一块儿,利用星期天活动。等骆根兴从天津学习归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组织起这支队伍,并向领导请示,将这个“秘密组织”公开合法化。那些年,骆根兴打着为部队基层服务的“招牌”,带着美术组到基层各单位巡回服务,并利用一切机会参观采风,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水彩、油画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分别陈列、置挂在基层公共场所之中,深受部队官兵的欢迎。

  1994年,骆根兴从基层部队借调到国防科工委总部的创作室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带领本系统的美术骨干们办美术创作班。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们,有的经过院校的培训,但更多的还是处在业余爱好的阶段,水平差距很大。根据部队人员流动快的特点,骆根兴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在部队培养出业余美术骨干人才的路子——“短训高效”培训法。首先,争取得到领导的支持指导,其次,将培养重点放在有望成才的骨干身上,有理论、有步骤、有方法,理论与技法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新的完整的教学体系。经过培训,再由这些骨干以“滚雪球”的方式组织基层的美术爱好者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尽管这时的骆根兴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来自基层部队的他,深知在部队画画的艰辛,面对大家请他帮忙改画的请求时,他都会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放下自己手头的创作,尽可能地帮大家把画改好,还要把自己领悟到的绘画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有时,骆根兴甚至还主动将自己酝酿的构思、草图让给创作遇到困难的基层同志。十几年来,骆根兴接连办了9次美术培训班,累计培训150多人次,培养重点骨干20多人,举办各类美术讲座100余次,他所在的单位也成为全军培训频率最高的单位。他每次办班都鼓励大家创作,提出创作的任务指标,而且还请专家做讲座,渲染和提高学术氛围,在他的带领下,这个集体的创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骆根兴善于把回顾的目光凝聚于产生历史巨变的日子里,把波涛汹涌的激情融入气宇轩昂的景象之中,让人们一次次的感到心灵的撞击和强烈的共鸣。他所带领的这个集体,也继承了他的这一风格,因此在全国性的美展上不断创造新高,始终走在全军美术的前列。这些业余作者逐步达到了专业作者的水准,有的成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各省美协的会员,成为了专业的知名画家。特别是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这支队伍又摘得了两金、一银、一铜及若干优秀奖,创造了非专业单位的一个“奇迹”。他们的作品不仅关注军营和现实,同时也关注个体与情感,以极富创造性的形象表达,反映出时代广阔而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主流,成为人们记忆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图像,令军内外同行刮目相看。几十年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骆根兴欣慰地笑了。

  不知谁这样说过,一位艺术家若能把人间的苦难、忧伤、欢乐、希望溶解在自己的创作中,并让人不断对它进行思索,那么他可能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这恰恰就是骆根兴的写照。透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在绘画艺术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人生,找到了乐趣、希望,也找到了人的价值和不断探索的力量。1988年,国防科工委授予骆根兴“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荣立了二等功,并出席了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

  作品是画家履行的对历史的承诺。戈壁风沙侵蚀着骆根兴的脸庞,斑斑白发也已出现在他的两鬓,但始终无法改变的是,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为了达到艺术的更高境界,他始终凝重专注地向着更高的目标执著前行。他的浓烈和细致、凝重和专注使他越走越远,但我坚信,这匹不倦的骆驼的身影将会渐远渐清晰,而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