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红:扎根红土地的歌者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乐 章   来源:中国文联网
 

  龙红 女,1966年3月出生,汉族,研究生,民进会员。现任江西省赣南采茶歌舞剧院院长、省剧协副主席,一级演员。

  龙红从事采茶戏舞台表演近30年,一直工作在第一线,是赣南广大观众非常喜爱的一位演员。观众不仅喜爱她塑造的可爱动人的艺术形象,更喜爱她对事业、对艺术、对观众,尤其是对赣南人民的一片真情。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龙红,把对祖国、对家乡的一腔热爱之情化作了对采茶戏痴迷的追求,化作了对广大观众无私的奉献。和她一道工作的同志都感受到她犹如一团火般对工作的激情,她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勇挑重担;在演出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培养青年演员中豪无保留,甘为人梯。她为了艺术事业尽责尽力,表现出良好品德、艺德,在演职员中处处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龙红出生于“文乡诗国”的江西宁都,“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正应了这句古诗。1977年,年仅11岁的龙红进入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南采茶班开始系统学习赣南采茶戏。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赣南采茶剧团,悟性极高的龙红从此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她凭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采茶戏的满腔热爱,先后主演过《花田错》、《弹吉它的姑娘》、《孙成打酒》、《烽火奇缘》、《山歌情》、《围屋女人》、《茶童戏主》、《花灯仙子》、《试妻》、《远山》等大小剧目几十出,成功塑造了众多风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因主演《山歌情》获得1993年度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第四届文华表演奖、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

  面对这些艺术成就,龙红并没有满足。在北京的求学,使她在更宽阔的领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她、欣赏她。有人劝她留在北京发展,有人劝她放弃采茶戏改新路。但是,龙红最终没有为之而动心。她知道自己的成功得益于赣南这方水土,她荣誉的获得都源自于赣南采茶戏这事业根基。她怀着感恩之心深深扎根于赣南采茶戏这片土壤,她以一个普通演员的平常心态,扎实工作在艺术生产第一线,以自己艺术生命的光华来回报生她养她培育她的红土地。

  无数次的军警民联欢、广场晚会等义务演出,她都欣然前往,从不讲价钱,工厂的车间、乡村的晒谷坪都留下她的足迹。在每一次的演出活动中,她总是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作为“梅花奖”获得者,每次下乡演出吃住行都和全团演职员一道,从来没有提出特殊的要求。《山歌情》连续巡演100多场,有时一天连演三场,上午化的妆直到晚上才能卸,那时正是寒冬,卸妆常常是用刺骨的冷水,脸上的皮肤扛不住,皴了,油彩由破裂的皮肤渗入,至今脸颊还留下两块被她戏称为“梅花斑”的印记。感冒、头痛在演出期间是常事,但她从来没有因此而影响过演出,而总是以充满激情的状态来完成演出任务。在历年剧团“三下乡”演出活动中,她均表现突出,多次受到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表彰。作为一位院领导、名演员,她深知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仅要演好戏,而且要做好人,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以艺术家的品格魅力来感染人、带动人,这样才能在推动全院各项工作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为赣南采茶歌舞剧院的院长,她廉洁自律、顾全大局、以事业为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剧院的艺术生产、创作、研究出谋划策。在每一次的演出活动中,她既是领导者、策划者,又是剧院主要演员、艺术骨干。为了剧院的发展,她多次放弃了节假日,常常加班加点,总是劳心劳力,无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了剧院的利益,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四处奔波开拓演出市场,为各种演出牵线搭桥。1999年大学毕业回来以后,她为剧院创收几百万元,按剧院奖励制度,可得近几十万元的奖金,但龙红分文不要,提出将奖金全部用作剧院艺术生产的奖励资金。在《围屋女人》的创作过程中,因剧院经费紧缺,她个人垫出几万元以解燃眉之急。她还将每年春节政府和组织上发给她的慰问金,资助本单位的困难职工,并每年资助两位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在当今大多数人以讲经济效益为主的年代,她的这些事迹,让全院演职人员敬佩不已,也在赣南文艺界传为美谈。为了采茶戏剧事业的发展,2003年起,她组织大批专业人才对采茶戏剧文字、音响、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修复、重新挖掘。2006年赣南采茶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她带领十几位艺术骨干,收集、研究、制作采茶戏资料,使申报工作按质按量如期上报,圆满完成了申报任务,最终赣南采茶戏成功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红深知今后的艺术之路还很长,她将一如既往地挚爱她的采茶戏艺术,挚爱她的观众。她说:“我要做个红土地上的歌者,以报答这块对我有哺育之恩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