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果树论”对文化建设的启示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14     作者:梁煜璋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谈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冯骥才认为,现在有媒体版面过分娱乐化的现象,甚至慢慢的有娱乐版而没有文化版了,进而他说:“但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一棵树上的果子一样,在普通的大众消费的层次上,你张嘴就可以吃果实,连摘都不用。还有很高一层的,很雅的文化,你不费劲是摘不到那个果子的,你得使劲往上爬。中间还有一层,你一跳就能摘到,你摘到的时候还有一种快感,这个是文化版面特别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冯骥才希望媒体给文化更大的空间,使文化跟大众有更多的联系。

    笔者将此概括为冯骥才“文化果树论”,觉得既形象又深刻,通俗易懂,很受启发。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敬畏文化。冯骥才“文化果树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一棵树上的果子一样”,这句话很直观地告诉我们,应该把文化“立”起来,让人们仰慕文化、敬畏文化、追求文化。因为文化是有品位的东西,对文化价值的感悟和判断取决与人们的站位和视角。换句话说,文化的价值是一定的,但如果人们搞不清自己的位置,摆不正自己的心态,就会曲解或误读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进而以自己的无知低估或抹杀文化的精神。

    二是懂得文化。冯骥才“文化果树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文化,就是要从常识和理论的角度懂得文化。显然,文化是分层次的,这是把文化“立”起来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正如树上的果子是错落有致的结挂一样,否则有的树枝将难以负重,进而影响到整棵树的健康成长。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积淀。文化的层次性特点也是根植于人与社会当中。比如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而且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同时,社会的供给从整体上讲是有一定限度的,具体到个人的差别也是很大的。所以,从事文化工作,推动文化建设,“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实事求是”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三是争取文化。冯骥才“文化果树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获得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指向就是对于现实的文化权益,人们应该见之于行动,靠奋斗去争取,而不是“等靠要赖”、坐享其成。冯骥才在给出的三个层次的文化中,都强调了“动作”的要领。比如在普通的大众消费的层次上,即便连摘都不用,但你也必须“张嘴”,否则是吃不到果实的。比如中间一层,你要摘到果子就必须“一跳”,不跳是不能摘到的。至于很高一层的“很雅的文化”,很高层次的文化境界,你不费劲是摘不到那个果子的,你得“使劲往上爬”。我们常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不仅是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而且更是争取权利、赢得尊严的必由之路和正确选择。毕竟天道酬勤,君子当自强不息!

    四是服务文化。冯骥才“文化果树论”告诉我们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和担当:就是要在实际文化工作当中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职尽责,搞好服务,抓好引导。在现实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供需之间,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文化工作的建设性首先体现在其指导性上。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提高人们文化知识和理论的素养,指导人们学会正确看待文化、认识文化,进而根据文化分层的理论和实际,引导人们树立自信自强的心态去不断争取适应社会、适合自己的文化权益。就像冯骥才讲的文化果树现象那样,张张嘴、跳一跳、使劲往上爬,人们付诸于什么样的行动,付出什么样的辛苦,就会吃到什么层次的果子,享受不同的品味。人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每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既应该量力而行——选择,也要尽力而为——付出。这后一点对于每个人而言,又是相同或一致的。把这些道理给人们讲清楚、弄明白,这是我们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最基本的责任担当。

两会图片      >>>>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
吴邦国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贾庆林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京闭幕
李长春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