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野:感悟曹禺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28    作者:蓝天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话剧史上,曹禺的剧作是最具永恒生命力的。我没做过统计,但我想,曹禺的戏在中国话剧史上,演出场次该是最多的。过去,一些职业剧团每当遭遇经营冷淡时,就拿出对策,演曹禺的戏,演《雷雨》。如今,曹禺的戏一直还是热门保留剧目。将来,仍将盛演不衰。自曹禺第一部剧本《雷雨》问世以来,培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话剧演员,很难数得出有哪一个中国话剧演员没演过曹禺的戏。

    我平生第一次看话剧,是曹禺的戏,1942年,我15岁读高中一年级时,在学校小礼堂看一个学生剧团演《北京人》。两年后,1944年,我17岁时第一次上台演话剧,曹禺的《日出》,是我的同学苏民拉我去演戏,也是学生演剧,只是凭着极浓的兴趣。谁料想,自此下水,毕生以此为业。几十年里,我演出6部曹禺剧作里的大大小小角色,还导演了一部《家》。

    对曹禺的剧本,有人说“深刻”,有人说“生动”,很多人觉得看过难忘,引发不止的思索。也有人觉得看了他的戏,受到启迪和教育。曹禺现象,戏剧评论家们一直在研究、发表论述,一些后来的剧作者们热衷于学他,以期创作出特色和韵味。

    曹禺是天才。他在艺术创作上绝对忍受不得“一般”和“平庸”。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独具魅力的。熟悉生活,这是我们所有文艺家,尤其剧作家、演员们都重视的,曹禺也说写的戏、笔下人物都是“有生活依据的”,但他的妙语是:“生活的感受终于化为舞台形象,或者写到剧本里,是要经过许许多多的过滤、透视,经过蒸腾,或是说发酵才能实现的。”曹禺最可贵的不在理论上,而是他的创作感悟。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成为我们北京人艺的院长。1954年,北京人艺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要排“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那么,首先选什么剧本?毫无争议,演曹禺的戏,演《雷雨》。自此,一座巨大闸门打开了。《雷雨》轰动了,“五四”以来优秀剧目被认可,这是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以后又演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家》。还有其他老作家郭沫若的《虎符》、田汉的《名优之死》,以及丁西林的喜剧……由此还有了老作家的新剧本,如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等。北京人艺在曹禺的带动下,在众多老中青剧作家剧作的影响下,逐步形成自己的北京人艺风格。整个中国话剧题材多样,百花齐放,在上世纪50年代呈现了又一次繁荣。

    1984年,我导演了曹禺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我选这个剧本是为了剧院81级刚毕业的一班青年演员。从导演角度,这个“老”剧本似乎有些费力不讨好,但我想两位顶级作家共同打造的作品正好可以培养又一代青年演员。剧中写了三代人,于是我请剧院优秀的老演员、中年演员参加这个戏,让刚刚进入剧院的年轻人和他们同台。排演气氛良好,青年人获益良多。

    《家》建组之初,我请曹禺院长来讲剧本和时代背景。戏演出了,我请他来看戏,但他因病正在上海住院,医生不同意他出院,他写信给我说:“《家》在北京人艺上演,你费了不少精力。培养年轻演员,让成熟的老中艺术家领他们上路,北京人艺的前途便大有希望。剧院、观众,尤其是我们的党盼望有更好的出色的青年演员早些露出光彩……在巴老(巴金)处看见《家》的节目单,如在报上有评论,希望能剪下一阅……”我把关于剧协、北京人艺的专家座谈会,饰演瑞珏的青年演员获梅花奖的报道,《戏剧报》封面瑞珏剧照,以及所有报刊的评论等都寄给了他。

    《家》的排练过程中,我始终被作品感动着。一直萦绕在心的是,这部戏有4位女性死了,瑞珏、鸣凤、梅、婉儿,她们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在这个社会、这样的家庭中不能活下来?谢幕时,我请这4位女性站在舞台中央,我想让观众再看看这几个美好的生命,也可以说是这个戏的延续。巴金的小说《家》,是以觉慧为主角,我们这一代人的青年时代,受这部书的影响走向进步、走向革命者众多。读了曹禺谈改编《家》的文章,知道他是以瑞珏、觉新为主角的。因为曹禺是“得写我感受最深的东西”,他写成了一部女人的戏,直接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残酷、吃人的本质。一部“老”剧作生命力长久。这就是曹禺的艺术感悟,我庆幸自己当时还是感悟到了曹禺先生。

    (蓝天野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