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年展:展示别样艺术景观
——访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总策划吴长江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28     作者:段泽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下,一直以架上艺术绘画和雕塑为展览内容的北京双年展,开始吸收新的艺术样式,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艺术生态之中。其中,第四届北京双年展对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的深入探讨,对更多艺术新兴发生地多样艺术形式的集中展示,使有“美术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北京双年展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就展览的前期筹备、新特点与新变化、双年展未来走向等问题,专访了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总策划、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

    记者:本届北京双年展主题“生态与家园”,立足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共同的环境问题。这个主题是如何形成的,又对当代世界美术创作有何意义与影响?

    吴长江:“生态与家园”的主题是策展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一致通过确认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我们共同应对,用艺术形式呼吁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和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是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中国美协提出的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以及我们一直提倡的艺术家深入生活、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也都与这个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契合。

    “生态与家园”这个主题视野无疑是全球化的,而且内涵相当宽泛。展览主题一经公布,得到了世界各国美术家的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投稿,作品评选于今年年初顺利结束。从与往届参展国家和数量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喀麦隆、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卢森堡、萨尔瓦多等首次参展国家在内的由85个国家参展的规模再创北京双年展的纪录,并且其中大部分作品是新作,向中国观众展示了国内外艺术家对环境问题多角度的文化思考,这无疑对世界美术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记者:作为展览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美协作了哪些前期筹备工作,国内美术家参展情况如何?

    吴长江:在本届北京双年展筹备期间,中国美协充分发挥联络、协调优势,在中央美术学院和部队美术创作团队等美术创作人员集中地,进行双年展的动员、推广活动。从展览主题阐述到宣传动员更多中青年美术家积极参与,我们一直希望北京双年展成为中国美术家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魅力与风采的舞台。在展览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很多青年美术家极富想象力的创作,不仅在传统艺术样式上中国美术家保持着造型能力强、画面处理精良等优势,而且在新媒材方面,也表现出相当的智慧与才华。

    记者:北京双年展前三届基本以绘画和雕塑作为展览内容,而本届北京双年展则出现了装置与新媒体艺术,这种变化是北京双年展更加包容与开放的一方面吗?

    吴长江:北京双年展自第一届以来一直坚持以展示传统的架上艺术为主,本次展览也不例外。绘画和雕塑依然是我们主要展示品种,只是面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面对现代文明对人类家园产生的综合效应,时代和社会需要我们进行更广泛和更全面地思考与应对。还原到艺术上,我们不仅需要雕塑与绘画,还需要新媒介的介入,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生态与家园”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展示,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反思与反省。因而,这个展览不是风景画展,不是说画很漂亮的风景就是家园,真正需要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家园。我们美术家表现环境、关注环境,同时美术家要走出仅仅关注自己的发展局限,去关心我们这个国家,成为它的参与者。这个时候,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化的语言,就更有利于碰撞出新的火花,也更容易与观众互动和沟通,从而在艺术上产生更好地共鸣。

    记者:“生态与家园”是一个主题也是一个命题,这样一个全球文化话语,对于国内外美术家在艺术表现上,是更强调地域性还是更加融合与互补?

    吴长江: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关注本次展览中的两个特展。一个是由44人参加,近50件作品展出的奥地利特展;另一个是由12位艺术家参展的智利特展。这些智利艺术家很多是智利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他们用摄影、装置等形式记录了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及日常所见的生态危机,给我们带来巨大心灵震撼的同时,也使我们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这其实是我们对人类共有家园生存危机的集中释放与集体认同。

    当然,由于中国艺术家主要接受传统造型写实训练,在作品面貌上,更加强调造型能力的展示与画面效果处理,特别是在雕塑与绘画方面,有我们独特的优势。而国外美术家表现形式多样,涂鸦、写意、抽象等艺术语言能使中国观众感受到不同文化艺术的魅力。

    记者:北京双年展作为依托北京、放眼世界的常规性大型展览,您觉得它的优势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

    吴长江:北京双年展是国家立项,由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美协共同主办,以展示世界当代美术主流生态为宗旨的国际大展。自200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过3届,并初步摸索出独特的办展机制,在过于彰显“当代性”导致后现代艺术风潮越来越偏离大众欣赏水准,作品内容日渐空洞的当下,理性、充实且不失探索精神的北京双年展,将继续展现不同于其他双年展的别样艺术景观与生态。

    即使是在国内,我们与上海双年展和广州三年展相比,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对传统艺术样式的持久关注,对世界更广泛外国美术家的联谊与展示平台的搭建,对展示世界美术大家庭多样风采与全面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北京双年展的未来发展需要发动更广泛的艺术家、批评家、理论家的积极参与,我们在坚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也应更加注重展示多种艺术样式与艺术形态的美术成果,这是时代和社会大众对我们的期待,也是美术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所在。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