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红色写生 洗涤心灵之旅
http://www.cflac.org.cn    2010-08-27    作者:段泽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追忆《西江月·井冈山》里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到感受《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从重温腊子口激战之艰苦卓绝到体味胜利会师会宁之欢欣鼓舞,从参观毛泽东故乡韶山到朝圣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再到走进“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赴革命纪念地创作采风活动自5月15日启动以来,来自院校、画院、各地美协、美术馆等多个艺术机构的数百位画家分5批,先后前往江西井冈山、瑞金,陕西延安,贵州遵义,甘肃腊子口、会宁,湖南韶山和河北西柏坡等革命纪念地进行采风创作,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群体美术家深入生活、采风创作的佳话。这次前后筹备近一年、历时4个月的赴革命纪念地创作采风活动行程可能不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却认真践行了古人“行万里路”的艺术训诫。在这其中,美术家既有路途颠簸、舟车劳顿之苦,亦有感同身受、今昔比对之甜,更有灵感突袭、激情创作之美,可谓五味杂陈、感慨良多。

    搜尽“红色”打草稿

    石涛云“搜尽奇峰打草稿”,将搜奇峰知妙理与打草图下苦功相结合,揭示出古代文人绘画的造境高妙之理。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更是为广大文艺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深入生活、繁荣创作成为当代文艺家肩上义不容辞的重任。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表示,艺术家近距离地了解、体验革命历史和革命纪念地的发展,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艺术家要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担负起使命和责任,以一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向建党90周年献礼。

    据了解,本次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赴革命纪念地创作采风活动是在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按照中宣部领导和中国文联党组的要求组织开展的,组织者希望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美术家,到革命圣地观察、了解、体验生活,通过现场感受、写生创作为明年建党90周年大型美展打基础、做准备、积蓄力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积极响应号召,分赴各个革命纪念地,“第一次”的新鲜感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西安上学时,就曾到重庆、广州、韶山、井冈山等革命纪念地创作写生的中国美协顾问杨力舟,却是第一次来到甘肃腊子口和会宁。“红军不怕远征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对革命后代是巨大的鼓舞,需要我们很好地传承下去。我长期关注革命历史画创作,但这次的甘肃之行让我有了新的收获,沿途我看到很多藏族妇女参与修路,建设自己新家园让我很受感动,这些为我今后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

    除了“第一次”的新鲜与兴奋,还有故地重游的惊喜与感动。早在1975年春天,为创作《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搜集创作素材就曾来到井冈山的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朱理存,至今记得那时井冈山上的小油松在阳光下闪烁以及盛开的杜鹃花。“井冈山今非昔比,当年的油松已长成参天大树,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到处都装点着绿色植物和簇簇鲜花,令人目不暇接。便利的交通、通讯,整洁美丽的街道,一个个漂亮的博物馆、宾馆、饭店、商店……好一座花园般的城市!”朱理存说。

    此外,南北方风景、文化的差异,总会给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无论是不知疲倦希冀画尽五百里井冈的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还是以日均一张油画的高产量如迷醉般表现大美甘肃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抑或是清华美院教授代大权不知疲倦地用相机搜尽沿途的一切美景,或是一上车就用相机对准窗外快门声音咔嚓不停的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旷小津,对于他们来说,抓住每一个感动瞬间,珍惜难得的写生机会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洗涤心灵的红色写生之旅

    记得在去年“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上,著名画家詹建俊谈及为什么钟爱藏族题材时曾表示:“除了地域特色,人们的精神状态不一样,生活本身与自然的融合、人际关系的淳朴,都是我们在城市生活中所需要的,多去几次,可以净化我们都市人的心灵和社会空气。”与之类似,前往井冈山采风写生的中国美协艺委会办公室主任丁杰,在面对井冈精神和井冈风情时,感叹道:“我深深为当年红军的艰辛与苦难而震撼,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感慨。”重温党史净化心灵成为其此行的最大收获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老画家杜滋龄在延安鲁艺旧址教师照片墙上,看到他所熟悉的已故恩师马达、郭均时,心情激动地说:“上世纪30年代的老一辈美术家追求光明,奔赴延安,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手中的画笔参加抗战和讴歌红色根据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风貌令人感动,我们后辈要继承他们光荣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使延安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出生在延安王家坪,曾受延河水和小米哺育的全国政协委员、老画家李延声,也对再次来到延安采风激动不已。他表示:“自己更感革命使命重大,要用毕生精力去弘扬延安精神,歌颂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重温红色圣地,除了感怀先驱为新中国成立与建设创下的不朽功勋,洗涤心灵传承老一辈优秀革命精神外,对美术家而言,更为重要的是立足当下,通过今昔比对,反思反观,真正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表现今天革命圣地的创作,我们认为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历史画的创作,艺术家所体会到的已经是革命根据地几十年来的新变化。我们希望通过此次采风,艺术家能创作出一批留得住的美术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希望艺术家对自己的创作和艺术发展有一个新的思考。

    宁夏美协主席宋鸣在参观完井冈山革命前辈故居时表示,井冈山上过去斗争生活的艰难与如今纪念馆外殷实和谐的生活之间,我们该如何认识两者的关系呢?“我认为,对革命纪念地的采风不是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在一个大的主题下,通过对往昔革命前辈峥嵘岁月的再认识,实现对美术家精神历程的一种反思。”

    清华美院教授杜大恺在谈及赴甘肃革命纪念地写生体会时也表示,重走革命路,感怀离现在并不遥远的先驱为得来我们今日美好生活所付出的种种,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警示和效仿的榜样。与此同时,革命圣地今昔的面貌变化,反证出革命和建设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先驱者的价值在当代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彰显。

    写生是“永不过时”的创作之路

    1960年9月,以傅抱石为首的江苏画坛13位画家从南京启程,开始了3个月、足迹遍布6省的“二万三千里写生”,开启了新时期中国画家“外师造化”的写生之路,其后创作的一批作品突破了当时画坛的程式,刮起一阵新风。而今,在这样一个信息快速传递和交通便利的时代,当按下照相机快门记录眼前一切已然成为习惯,将脚步停下,拿出速写本迅速画上几笔的价值几何?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作品很多都是直接来源于写生。现在很多美术家对写生不屑一顾,但对美术工作者而言,最终的创作需要通过手来实现,这是逾越不了的。社会在进步,新的科技方式似乎可以代替手,却永远无法打动作者,也打动不了观众,传统的绘画方式是无法被代替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强调写生的意义所在。”吴长江说。

    “写生”这个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之径,曾对中国画坛开启新篇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全力主张并动手实践于“现场”、“实写”的徐悲鸿、叶浅予、李可染、黄胄等,还是“目视心记”简单勾画的黄宾虹、傅抱石,都将写生与自己的创作紧密结合。如果没有一张张活灵活现的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速写打底,我们很难想象黄胄的创作如何进行;如果不是采风写生过程中的圈圈点点,可能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不知如何成型。前辈画家留下的种种关于写生的创作谈,无论是讲述写生与临摹关系,还是讨论毛笔水墨速写对国画家创作的重要,都对今日当代画家创作大有裨益。

    著名画家黄永玉在《速写因缘》中写到:“朋友们有个好习惯,随手带着速写簿,走到哪里画到哪里,然后凑到一块品评、欣赏……有空的时候出来画点‘速写’和不太速的‘慢写’。”当采风创作开始出现旅游观光的趋势,拿着小板凳,坐下来,动手画一画,或许成为本次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赴革命纪念地创作采风活动最鲜明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每位画家留下少则十余张,多则几十张速写,或将成为其本次创作采风活动的最大收获。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