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和:怀着感恩的心情走进圣地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25    作者:张保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上半年,我随中国曲艺家协会采风团,已经两次走进革命圣地。4月去的是井冈山,5月去的是延安。回顾两次采风活动,我把它归纳了4句话,可以说我的经历是:从被动参加到主动体验;从跟着转转到心灵震撼;从随便看看到泪流满面;从走马观花到都想看遍。我是越体验越觉得机会难得,越深入越觉得要创作就必须走进生活。

    想起来很惭愧,今年4月初接到通知时,我还犹豫了好半天,因为好几件事碰在一起让我拉不开栓,我是怀着下去转上几天就赶紧回来的心情出发的。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心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我的思绪慢慢地沉重了起来。通过实地参观听报告,座谈交流看资料,我发现,原来自以为熟悉的历史自己并不是十分清楚;原来自以为懂得的道理自己的理解竟是那么肤浅。掩卷反思,我深深体会到:人是很容易健忘的,人是很容易浮躁的,人是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和被别人提醒的。小时候常听一首歌叫《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后来又常听一句话叫“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长大以后,尤其是近些年,很少听到这首歌,也几乎忘了这句话。经常被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顺所困扰,经常为工作中受到的委屈而埋怨自己的命运怎么这么不好,而这一切在采访中都让我感到是那么的渺小。

    当我从“小平小道”上走过,在这位力挽狂澜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当年工作过的车间,拿起他用过的锉刀端详时,当我肃立在他曾经住过的屋前凝望时,我感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当我在井冈山烈士陵园了解到,在这片红土地上献出生命的5万多先烈中,只有15744人留下姓名时,崇敬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们的先烈为我们献出了生命而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是谁。当我手捧从山间采来的小花,站在刻着“曾志同志安息吧”的石头前,面对这位没有墓、没有碑、把骨灰都撒给井冈山的革命先驱,让我更加懂得了“无私”的含义、人格的伟大。

    井冈山的红色故事永远都说不完,先烈垂范,后人增色,井冈山的后代让这个“红”字在今天依然闪烁。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江满凤,她是一个在井冈山龙潭景区至今还当清洁工的红军后代。每月的工资只有700多元,眼睛患有严重的结膜炎和角膜炎,生活很拮据,但活得很乐观。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她给自己又额外增加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给全国各地到井冈山来旅游的客人们唱“红歌”。其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首歌叫《红军阿哥你慢慢地走》。后来,电视连续剧《井冈山》选中这首歌作为该片的主题歌,当剧组再三问她版权费和演唱费怎么给她时,江满凤说:“这个钱我不能拿。”许多人在问:为什么?江满凤的回答是:“大家都在宣传井冈山,我是井冈山的后代,这是我应尽的职责!”井冈山后代的这种境界咱不能不学,因为现在太缺。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人,一个叫袁建芳,一个叫王生茂,他们分别是井冈山赫赫有名的袁文才和王左的孙子。他们的爷爷都是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也都是因为特殊原因被错杀的革命先烈。他们说,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失去了敬爱的亲人,但我们依然拥护共产党,因为共产党尊重历史,因为共产党实事求是,因为共产党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误,我们的亲人才得以昭雪。因为事实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井冈山到全国解放,是共产党领导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共产党带领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看看现在,我们更加坚信共产党。展望未来,我们今生跟定共产党!这就是井冈山后代的情怀,这就是井冈山人民的心声!

    两次采风,收获颇多;时间有限,不能细说;最后归纳,发自心窝。这便是:采风重走革命路,圣地处处是财富。继续体验再深入,争取写出好节目。

    (作者系中国武警文工团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