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弘扬主旋律 争当排头兵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2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次有幸参加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组织的赴延安采风活动,给我以巨大的激励。去井冈山的那次采风我没有来得及参加,后来看到晓光、赵季平、徐沛东、叶小钢等人在井冈山上拍的一张照片,他们手举红旗、永远前进的姿态让我很感动。所以,去延安采风我就积极报名。

    过去我也去过延安,但每次去仅仅是缅怀过去,敬仰过去,都没有这次令人激动。这次活动中,由于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的组织得力,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采风就更扎实深入,走访了众多革命旧址,也看到了新建的博物馆,颇有感悟和心得。

    第一,投身第一线,唱响最强音。最强音就是那个时代振奋民族魂魄、凝聚大众心声的声音。革命战争年代产生了《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还有《八路军进行曲》《太行山上》,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歌曲有引领性和前瞻性,那些优秀的人民艺术家投身第一线,和第一线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最强音。我们现在也在努力这样做,所以我们创作出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亚洲雄风》《同一首歌》《天路》《从头再来》等优秀之作。但是我们也有差距,那个时代的人比我们更能投身时代,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全身心投入,而有点游离;没有完全同呼吸共命运,而有点“赶浪头”,“浪头”来了,就迎着赶上,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最强音的感觉。我觉得,繁荣文艺创作最关键的就是“投身”。

    第二,注重艺术性,拿出真感情。主旋律、最强音绝不等于“假大空”,流传至今的都是真正高端的艺术品,是经过历史老人检验而留下来的。除了刚才提到的,战争年代还给我们留下了《游击队歌》《游击军》《二月里来》《生产大合唱》《白毛女》,这些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到现在还在传唱,甚至有些宣传口号谱就的音乐如《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现在还唱。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是的,我们也是这样努力的。我们有《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你是这样的人》《好日子》,我们还有《复兴之路》里的一些歌曲,这些歌都是注重艺术性的。有没有差距呢?仍然有差距。我们有些歌是直奔主题,直接喊口号的,是为了赶临时性的任务而创作的。这样的创作最不省力,但效果并不乐观。差距在哪里?差距就在于是真情还是假意。真实的情感,就要与心灵息息相通,坐在宾馆里喊口号和挑着担子喊口号,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创作,就要拿出真情感来。

    第三,坚持多样化,拓展新视野。战争年代的主调是黄钟大吕、铁板铜琶、山呼海啸,但一样有涓涓细流、春风化雨、润物入心的歌曲。我年轻读书时,最令我震撼的一首歌是《兄妹开荒》,当时我在重庆,周围要么是国外的歌曲,要么是靡靡之音,忽然有一天听到“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让我感到闻所未闻。《夫妻识字》《南泥湾》《垦春泥》《晋察冀小姑娘》《二小放牛郎》,就是创作多样化的成绩,它们绝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各个层面上的民众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我们是不是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呢?我们也在努力。我们有《乡音乡情》《常回家看看》《北京欢迎你》《山路十八弯》《为了谁》《吉祥三宝》等等。但是我们有些时候,强调了一头就忘掉了另一头。特别是近一两年来,还出现了一些等而下之的歌曲,让自己的孩子唱着都脸红的东西。为什么不从五彩斑斓的生活里撷取新的视角、新的浪花呢?

    第四,因势善利导,推波好助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发表到现在一直在指导我们的创作。毛主席在看了《逼上梁山》之后,号召推向全国,才有了后来的《三打祝家庄》。过去我们也搞过“十首歌”、“十五首歌”向社会推荐,部队也在上世纪90年代推荐过战士最喜爱的歌。有些歌在社会上生根发芽了,一推就有效果,如果是生硬地去想创作要流传下去的歌曲,往往是事倍功半。

    我们希望多组织这样的采风活动,也希望更多人关注我们的创作。我们要向我们的前辈学习,更好地深入基层,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根据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阎肃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