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协“红色经典”采风团采风纪实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21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井冈山:有一种闪光叫信念

    6月3日,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组织的“走进红色圣地”舞蹈家采风团抵达井冈山,采风团成员以中国东方歌舞团优秀艺术家为主,包括艺术总监陈维亚、编导章东新、甘露、作曲家卞留念,以及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左青、总政歌舞团编导王艳、中国舞协副秘书长李淑芬等12名成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担任总领队。采风团一行得到了江西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吉安市委宣传部部长李文彩、井冈山市委书记梅黎明等会见了采风团成员,江西省文联副主席余达喜等全程陪同。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集革命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风光于一体,可谓“红”、“绿”相映生辉。4天的行程也被团员们戏称为“洗脑又洗肺”,的确,绿色生态井冈山,给了众人许多的意外,这不仅仅是一个感受江西红色文化、寻求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革命教育、心灵得到洗礼、提升思想境界的过程。

    镜头一。6月4日,采风团参加“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互动教学课程,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够让人泪流满面,扼腕长叹。井冈山双雄王佐、袁文才的孙子王生茂、袁建芳,女红军战士曾志的孙子石金龙等,似唠家常,又似在诉说心曲,特殊的身份赋予讲述人更多的存在感,听者都有种直接触摸历史的真实感,心潮跌宕起伏。当主持人声情并茂地朗诵曾志遗嘱,在场人士无一不是泪光闪闪,“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这句女儿陶斯亮的话也成了所有听者心中的共识。弹泪的男儿不少,其中有陈维亚,也有冯双白。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主题曲的原唱江满凤,是红军的后人,也是互动教学嘉宾之一,朴实的她,依旧唱着爷爷的歌,高高兴兴地在景区做一名普通的清洁员。上海知青杨洁如将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井冈山孩子……所有的讲述都感人而真实,最后众人起立齐唱《歌唱祖国》,气氛达至高潮,编导章东新叹言,此情此景此歌,心中激荡的除了爱国情还是爱国情。

    镜头二。6月5日,采风团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并为革命先烈敬献花圈。陵园山顶是高大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27米,寓意1927年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呈“山”字形,金属闪闪发亮,远眺似一团火焰,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如钢枪林立,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前者是信念,后者是思路,采风团成员们肃然而立,在陈维亚的提议下,绕碑而行,并随即在纪念堂前献上花圈,鞠躬三次。编导王艳感叹说,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在这里,面对的是历史,是党旗,更是无数的为了党和新中国的建立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

    镜头三。黄洋界上炮声隆。地因文而闻,文因地而显,黄洋界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主席的词句。许多编导是耳熟能详,此时亲访,自是记忆与历史的相互印证。走过红军营房纪念馆,顺着山路拾阶而上,采风团登上了当时的哨口工事战壕,只是时移景变,很难让人想象出这里就是昔日的五大哨口之一 ——当时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地。战壕工事旁边不远就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由朱德书写,另一面镌刻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游人纷纷在此摄影留念,采风团此时充分发挥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极尽造型之能事,其中戴着红军帽的陈维亚更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和啧啧赞叹。

    采风团还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全景画馆、大井毛泽东旧居等处,听取了“井冈山精神宣讲第一人”毛秉华老先生所作的专题报告会,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和风情互动剧《红色之恋》。无论是前往目的地的颠簸车程,还是在田间拜访当地老乡,采风团成员们一直在交流心中所想:究竟什么才是井冈山根据地让革命走向成功的根本与精神之源?大家提得最多的还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信念,是坚持,时过境迁却更需要有当时的井冈山精神,更需要那种执着的奉献追求,对全民族、全国人民的负责心。有人说:“人性居于神性和动物性之间,摇摆不定。”但人的心中一旦充满信念,并因之奋进时,就会越发趋于神性,越发崇高闪耀。井冈山,无论是前人,还是今人,最打动人的便是他们始终不变的信念,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采风团所接触到的当地人,无论是热情洋溢的文联干部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游,都有种对井冈山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他们而言,井冈山不仅是安身立命之地,更是灵魂所归之处。感于此,采风团创议:一是为井冈山的表演团队创作小型舞蹈作品;二是创作四五十分钟的中型作品;三是创作大型的舞剧、舞蹈诗或大型的主题歌舞晚会。(唐 坤)

延安:舞人红色洗礼

    6月11日,由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担任团长,中国舞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为副团长的中国舞协“红色经典”赴革命根据地采风团一行15人,来到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为期3天的舞蹈创作采风活动。在中国舞协接到中国文联下达的采风任务,进行组织落实时,张继钢便明确提出希望去延安采风,这不仅因为他有着黄土高原出身的根的情结,拿张继钢自己的话说,更是从心里想为延安人民做一件好事,创作一部好作品。这又何尝不是所有“红色经典”采风团成员对革命根据地的共同心声!

    采风团成员一下飞机,就乘车直接来到延安市的一所民办公助的学校——培植中小学,观看了这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的舞蹈汇报。让采风团成员惊讶的是,这所学校的小学生课间操是跳陕北的安塞腰鼓,站满了一操场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打起腰鼓来,神气十足。高年级的学生则表演了一个群舞作品,他们在操场的水泥地上跳转翻,沾了一身的泥土,但那份执着认真的表演精神,赢得了全体采风团成员的热烈掌声。陕北的民间舞蹈在本地的中小学得到了如此扎实的传承,令人欣慰。

    中午稍事休整,采风团来到杨家岭和枣园,参观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这里是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中共中央领导的住处,也是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和集会的场所。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当采风团成员走进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时,目之所及,一面面红旗虽然静止在两壁,却依稀发出烈烈呼啸之声;“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依然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当年毛主席给文艺工作者做报告的讲台,简陋得几乎只是几根木头,却有着植根大地的精神指引力量。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当年的住所,在这些被黄土包裹着的窑洞里,一代新中国的开拓者、缔造者用超越现实的伟大的进步思想指引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步履,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立起民族刚强的脊梁。采风团成员看到,住所都是一样的简朴窑洞,设施几乎都是一样的一张床、一个书桌,两把椅子。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毛主席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为人民服务》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和讲话;在窑洞前的石凳上接待来访的外国记者,跟他们纵论天下兴亡。

    采风团成员无不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峥嵘岁月、戎马生涯、旷世奇才和宏韬伟略所震撼,所折服,遥想着那个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空里,实地体味中国历史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民族大义,谋求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道理。

    当晚举行的中国舞协“红色经典”采风团与延安舞蹈界创作座谈会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在座谈会上,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义忠介绍了延安市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能源经济,以及延安市在陕西省名列前茅的发展态势。从介绍的延安市未来发展总体思路和三大战略及六大基地建设的蓝图中,可以看到当今的延安人正发扬光大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踏步前进。

    在座谈会上,延安市文联、志丹县、安塞县和延安大学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延安市近些年舞台创作的基本情况和艺术上存在的问题及困惑。陕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黄道峻以“感动、激动、感谢、欢迎”为题发表感言。张继钢在讲话中说:“感谢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对这次采风活动的安排部署。今天一天都在认真地感受延安,敬仰延安,学习延安,杨家岭、枣园让我产生很多灵感。延安也是革命文艺的摇篮,这里处处是革命文艺的宝藏。希望这些红色的宝藏产生出影响世界的优秀文艺作品,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冯双白在总结发言中感谢陕西和延安各方面对本次采风活动的大力支持,他说:“通过采风,我们发现陕西是如此富有文化底蕴,延安是如此富有创造力,历史与现实在今天的交汇,让我们看到陕北人风土民情的强大魅力。我们舞蹈艺术家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向红色根据地学习,向老区人民学习,创作出担负得起我们伟大时代的艺术作品。”

    第二天,采风团一行又来到南泥湾参观,当年在三五九旅的带动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把南泥湾建设成了塞北江南。如今的南泥湾,依然青山绿水,稻田青青。虽然当年开荒的锄头,纺纱的纺车都已搬进了延安革命纪念馆,但是每当看到那些实物和当年大生产时的照片,那种革命乐观主义和奋斗精神,仍然在熠熠生辉。

    采风时间有限,延安精神不朽。相信采风团里的每个舞蹈编导都将把延安之行的每一滴感受埋藏心底,用延安精神作动力,用艺术的想象做翅膀,全心投入红色经典的创作之中。(惟 一)

遵义:雄关漫道感红军

    5月30日至6月1日,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副秘书长李甲芹,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总监、一级编导丁伟,上海歌舞团团长、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团长陈飞华及《舞蹈》杂志、《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负责人等9人组成的采风团奔赴贵州遵义进行了“红色经典”舞蹈创作的前期采风活动。

    本次采风活动,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联,遵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和贵州省舞协、遵义市舞协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地完成了所有采风计划。

    红绸情牵红军魂

    在遵义市凤凰山麓的小龙山上,红军烈士陵园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采风团一行在濛濛细雨中,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并环绕瞻仰。离纪念碑不远处,有一座青铜雕像,那是一位红军女战士正在给一个羸弱的患病儿童喂汤药的塑像。塑像中的女战士左手怀抱儿童,右手举着一勺汤药,眼睛关切地看着孩子。在她的手腕处挂着红色的绸带,脚下燃着浓浓的香火。讲解员说,这是一位红军卫生员,当年红军在遵义时救治过许多老百姓,在一次给生病的孩子治病时掉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追赶部队的路上。老百姓怀念她的救治之恩,至今仍用红绸和香火表达对红军永远的感恩之情。看着后人为这位无名红军卫生员立的铜像,想到当年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采风团成员都被那峥嵘岁月中的人性光辉所深深感动。

    娄山雄关必胜心

    遵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之地。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由此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撤离井冈山,战略转移中,有3个多月转战在遵义,出奇制胜的四渡赤水也在此演绎。采风团一行来到娄山关,在当年作战的山头上、战壕里,面对当年的雄关漫道,如今的青山翠岭,不由得齐声高诵毛主席当年的诗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主席临危镇定的伟人胸怀,挥斥方遒的豪迈气魄,他诗词中纵横天地间的文学才情,都强烈地冲击着采风团每个成员的心灵,大家感悟到在那样艰苦危急的时刻,是伟大的革命家必胜的信念,智慧的战略战术,顽强的毅力,才使中国革命突出重围,走向胜利。

    新长征途上的新遵义

    在走进遵义的高速路沿途,一座座白墙灰瓦,干净整齐美观的村落连续闪过。据遵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明辉的介绍,这些村落是近年来遵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四在农家”的成果之一。“四在农家”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载体,以统一规划建设的村落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这可谓红军革命传统在新时代的发扬和光大。在本次的采风座谈会上,放映了一个近年由遵义文艺团体创编演出的舞蹈作品《大转折》,作品以现代舞的表现手法,象征性地表现了当年遵义会议的情景,这个作品曾获得2007年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的大奖。虽然这个作品还存有一些不足,但是遵义的文艺团体在以舞蹈的形式表现重大革命题材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雪 心)

韶山:“恰同学少年”

    6月7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组织的“红色经典”赴韶山采风团启程。采风团由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任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左青任副团长,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淑芬为领队,包括中国舞协《舞蹈》杂志社社长赵士军、总政歌舞团国家二级编剧孙育鹏、中央芭蕾舞团一级编导费波、国家一级演员刘震以及青年编导王舸等一行11人,可以说是青春活力、风华正茂。此次采风活动为期三天,时间短,任务重,收获大。

    长沙是采风团的第一站。六月的长沙没有想象的高温酷暑,而是被细雨滋润,气候舒适宜人,踏上这块土地,采风团的成员们开始用心感受这个伟人曾经生活过的城市。驻足橘子洲头,心中不禁想吟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参观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每一位青年编导都在感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之情。7日晚举行了“中国舞协赴韶山采风座谈会”,湖南省文联、湖南省舞蹈家协会、湖南艺术研究院等相关负责人向采风团介绍了长沙、韶山的相关革命历史背景以及现阶段湖南文艺创作,特别是舞蹈创作的一些具体情况。采风团的每一位成员都认真听,认真记,尤其是青年编导们通过这种座谈交流,来梳理自己脑中对于这段革命历史的认识,对韶山有了基础的了解。

    8日清晨,采风团奔赴毛主席的故乡——韶山。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采风团到达毛主席铜像广场。来到这里才发现,有如此多的群众、游客来参观主席铜像,静静的仰望,鞠躬行礼。这就是伟人的个人魅力和精神魅力吧!站在毛主席铜像前,采风团成员庄严而肃穆的鞠躬行礼。在人民的眼中,这尊铜像已经超越了铜像的本身,已经升华为一种精神或者信仰的支柱与寄托,这或许就是青年舞蹈家刘震说的“中国人的精神,红色的精神、信仰”吧。也正是在那一刻,采风团的青年编导们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伟人、革命领袖有了新的认识!

    带着心中无比激动的情感,采风团参观了毛主席遗物馆及主席故居——韶山冲。看到毛主席孩提时、年轻时、中年时、成为国家领袖时居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物品、穿过的衣服……采风团的成员们感动了,如此伟大的一个人,他有着与凡人一样的亲情、过着与广大劳苦大众一样的节俭生活,却怀揣着振兴中华民族的远大抱负与理想。那洋洋洒洒的诗句,那气势恢宏的情感,反观现在的自己,编导费波感慨:“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难得了!应该好好珍惜!应该更好的努力!”或许这段历史对于现在的新锐年轻编导们很遥远,但是此时此刻,当看到这些见证历史的衣物就这样真真实实的摆在眼前,这些80后的年轻人都震撼了!

    9日中午,中国舞协赴韶山采风团举行了一个简短的韶山行感受交流会。成员们纷纷表示,感谢中国舞协给予这样一个与红色革命“亲密接触”的学习机会。此次韶山之行,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伟大领袖有了更为真实、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脑海中所留下的红色精神与信仰会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

    1925年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从这里出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怀揣着振兴中华民族的远大抱负与理想;85年后的今天,同样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从这里出发,能否肩负起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重任?!随行的所有编导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或许这次韶山之行,对于这些年轻的编导们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转折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相信这些新锐编导们有能力去壮大我们的舞蹈事业,也祝愿他们为这次韶山之行创作出真正可信、可亲、打动人心的好作品。(韩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