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民间艺术节:催开世界多元文化灿烂花朵
2010-06-13   作者:罗 杨  来源:中国文联网
 

    民间交流在国际交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比如中美外交关系的打开就是以民间交流开始的,那时叫“乒乓外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也是以民间开始的,而民间交流中文化艺术又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和优势。文化毕竟比政治更宽泛更含蓄,文化如水、激扬无声,一首歌曲、一段舞蹈,很容易使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一起兴高采烈,水乳交融。所以说民间文艺是官方外交的先行官、先行者、先导队。

    中国文联主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为世界各国民间艺术的发掘、展示和交流、传承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特别是为这些民间艺术打开了一条宽阔的路径。艺术节像一支催化剂,催开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之花,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舞台;艺术节像一支融合剂,使世界各民族艺术融汇交流在一起,并为此注入了多元化文化因子。

    国际民间艺术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一次碰撞,也是一次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良机。众所周知,民间文化面临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全球化的过程可以加速每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源头的忘却,特别是脆弱的民间艺术很难抵御全球化的猛烈冲击,而被痛苦地卷入快速裂变的漩涡之中。但全球化可以让民间文化出现最坏的后果,也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民间艺术首先要保持民族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份和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更重要的是还要彰显我们的世界性,这种“世界性”就是我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先进性和时代性,这种“世界性”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没有国际化的舞台是无法实现的。从“五四”以来我们的先辈一直在试图寻找出一个简单的公式,西方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又如何,然后取长补短,使两种文化结合在一起,但是最终仍没有形成中西融合的新文化,因为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宏大驳杂,并非可以简单概括的。所以我们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去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在艺术的碰撞与融合中创造新的民族民间文化。总之,民族性是我们民间文艺立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的必备形式,同时还必须清楚地看到,民族性只有具备了时代性或先进性后,才可以传播、发展。时代性、先进性是民间文艺的内核,民族性是形式。时代性必须依赖于民族性才能生存;民族性只有依托于时代性才可以保持。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国际民间艺术节正是实现中国民间艺术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国际大舞台。

    与此同时,国际民间艺术节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民间艺术为媒介来开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我们办艺术节是“请进来”,通过艺术节我们还要满怀信心让中国民间艺术走出去。中国民间文艺是中国文化独具魅力的“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广袤深邃的中国民间艺术使中国成为文化资源大国。但资源本身不是生产力,虽然我们有不尽的民间故事资源,但是却没有像希腊神话和《一千零一夜》那样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勿庸讳言,目前我国存在“文化逆差”的局面,是文化产品的输入大国。要扭转这种局面,我们要准确的认识到,新的时代孕育新的文化,中国民间艺术要在薪火传承中凸显创新精神,打造文化品牌,推出艺术精品,取得与五千年文明相称的国际地位。人类文明之证明,对民间文艺最有效的保护就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对民间艺术最有效的继承就是坚持不懈地创新。我们有如此丰厚的民间艺术遗产,如果不能创造出同样灿烂的当代中国民间艺术,将会令我们惭愧。

    胡锦涛总书记对宣传文化工作提出要求时说,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因此,我们要把民间文化资源变为民间文化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生产力,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首先要发挥政府的调控和推动作用,其次要发挥人民团体和专业社团的作用。国际民间艺术节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为此,可以进行充分策划,比如说不仅有表演,还要有论坛、研讨、展览等等,使艺术节更丰满,更有深度和广度。

    总之,国际民间艺术节要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不能仅满足于表面热闹气氛的营造,更要发挥文化交流,特别是民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次的功能,注重在沟通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心灵方面下工夫,有的放矢地策划,扎扎实实地操作,将艺术节办大做深,使艺术节成为民间交流的纽带,成为情感传递的桥梁,成为国与国沟通的平台,成为人与人了解的节日,成为心与心相融的驿站。

 
 
下载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日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