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世博会上的“中国痕迹”——访收藏家俞建国
http://www.cflac.org.cn    2010-04-30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首届世博会上是否有中国人的身影出现,他们是谁?清政府参加世博会时建造的中国馆又是什么样子?在过去9年时间里,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主任、收藏家俞建国用他的藏品,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

    中国人与中国馆的故事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到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150多年间,历届世博会上的“中国痕迹”——中国人与中国馆的故事,都是俞建国收藏的目标。根据原来的史料记载,在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上获奖的上海丝绸商人徐荣村,并没有亲自前往伦敦,而是托人携带12包荣记湖丝参展。这一“事实”在俞建国收藏的《伦敦新闻画报》合订本中却得到了更正——1851年8月16日报道有徐荣村来到伦敦的新闻,1851年8月30日刊登有英国女皇接见徐荣村一家的铜版画和文字报道。“当时报纸上的铜版画大部分是根据照片制作的,其所反映的内容真实性和史料价值较高,这令我们对中国人参加首届世博会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俞建国说。

    俞建国还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两张表现中国馆的明信片。1904年,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参加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当时,清政府非常重视,花巨资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馆。在标有当时世博会官方纪念铭文的明信片上可以看到,中国馆的建筑古朴、庄重,由一座牌坊、一座亭子和一所庭院组成:门前旗杆上挂有大清帝国的龙旗,屋顶上有中国龙的图案,牌坊上镶嵌有精致的象牙装饰;正门刻有木雕匾额和财神,两边还有红色漆雕对联。此外,俞建国说,根据其收藏的影像资料,中国参加世博会建造中国馆时,也往往同时建造中国戏院。1867年6月29日《伦敦新闻画报》一组图文并茂的报道,就记载了中国第一次自建中国戏院的情形——中国演员在露天戏台上表演走钢丝。“1893年中国参加美国芝加哥世博会、1904年中国参加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也都建有中国戏院。即使1933年中国民间组团参加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中国馆也建造了一个临时大戏院,作为中国京剧、杂技的演出场所。”

    近90%藏品来自国外

    在2010年5月1日到来前,世博会的历史一直都是在国外书写的,而俞建国的世博收藏也是从国外开始的。“挺偶然的,2001年,受韩国政府邀请,我参观了大田世博会的遗址,对世博会有了概念。2002年,上海成功申博时,我正好在距离会议地点两小时路程的法国,对世博会的印象更深了。之后便产生了兴趣,有意识地进行收藏。”从1982年开始涉猎收藏的俞建国凭借着收藏家特有的敏感踏上了世博收藏路,起初他收藏的主要是工业产品,慢慢扩展到史料和文献,包括画作、照片、明信片、地图、奖牌、门票、徽章等,目前在他收藏的2000多件世博藏品中有近90%来自国外。比如被称为“中国第一本记述世博会感观”的著作《环游地球新录》,就是他从海外购得的。这本1878年出版的线装书记述了浙江海关文书李圭参观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时的情景,其中100多位留美中国少年参观时“于千万人中言动自如,无畏怯态”并获美国总统接见的情景,都被生动翔实地一 一记录了下来。

    百年世博的脚印留存在五大洲,这也让各种珍贵的世博藏品散落在世界各地,要了解到它们的信息非常困难,而能找到就更加不易,因此收藏过程往往比较曲折。“从上海、北京到美国、英国、法国,需要四处打探、寻找,这张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图,就是通过美国朋友多方打听和多次谈判才拿下的。后来又经过了一个月,装载着这幅画卷的邮件才从美国辗转运抵上海。”俞建国回忆道。而一枚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荣誉奖牌的获得让他更加记忆犹新。这枚奖牌上除有当年世博会的会徽外,还有“CHINA,HOMMOD”的铭文。据悉,该届世博会所设奖项有3种: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新发明和新技术奖牌及荣誉奖奖牌,所有参展商获得的奖牌铭文均为国家、3种奖牌种类中的一种编号以及参展商编号,而且此前所有史料记载,首届世博会中国获奖者仅有两人——徐荣村和广东参展商希生,但这枚奖牌上却只有国家和获奖者。俞建国推测,它应是主办方授予中国官方代表的荣誉,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枚在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奖牌上有国家铭文的珍品。据了解,这枚奖牌为一个香港藏家所有,因为价格原因俞建国与其没有谈妥,但当俞建国逐步了解它的意义想要收购时才知道已被送拍,最终还是以高于当初几倍的价格把它拍了回来,“从2005年我开始关注它到真正买下,花了整整3年时间,不过也很值得。”

    “卖时间”却不惜花时间

    在俞建国众多世博藏品中价值最高的是曾在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的宜兴利用陶器公司出产的紫砂壶,价值七八十万元,但让俞建国最看重的还是那些揭开了一段段因资料缺失而迷雾重重的中国参与世博会真实历史的见证物。按现有史料记载,自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后,中国与世博会渐行渐远,直到1982年才重返世博会的舞台。不过,俞建国收藏的几张照片却打破了这一说法。“有个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说发现了几张宝塔参展世博会的照片。”俞建国所说的“宝塔”是指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中国馆中,被外媒形容为“一种具有四千年悠久历史的珍贵玉雕艺术杰作”。“原本以为,宝塔只参加过这一届世博会。”但让拿到照片的俞建国没有想到的是,它还参加了1937年法国巴黎和1939年美国纽约两届世博会。“这意味着,即使在战乱年代,中国与世博会的联系仍很密切。”

    身为律师,俞建国非常繁忙,他笑言这是个“卖时间”的职业,但他却依然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从世界各地收集世博藏品。大约四五年前,他见到一张1915年中国总商会在美国考察的照片,直觉告诉他这肯定与世博会有关,但照片上显示的地点在费城而不是当年世博会的举办地旧金山。为了考证这张照片的内容,他到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打听照片的来历,最终在北京找到了当时有25名中国人在那届世博会期间受邀走访美国各地的报告,而且得知这张照片的所有者正是照片上的中国成员之一 ——上海阜丰面粉厂经理的后代,有记载证实这位经理参加了那届世博会。“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线索,我觉得这才是收藏的意义。这些曾经的真实记录,见证了中国与世博会割舍不断的情缘,值得今天的我们关注并记住。”相信,这也是俞建国不肯放弃世博收藏的重要原因。

    以世博藏品为线索,首次将百年世博历史中的“中国元素”、“中国情结”作较为全面、系统地演绎,讲述人们未曾知晓的世博故事,这是2009年举办的“知我中华·兴我中华——走进世界博览会的中国”收藏展的目的所在。展览共展出1270余件藏品,是迄今为止展览面积最大,展出民间世博藏品最多、最全的一次展览,吸引了约1.2万人次观众前来参观。面对世博收藏这一重要成果,作为展品主要提供者的俞建国却说,中国的世博收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与其他收藏相比,文献资料少,以及语言和藏品途径、渠道等障碍,导致这个收藏群体很小,有些藏家只集中收藏徽章或门票等一两个具体门类。我希望可以对藏品进行整理,然后出版著作,并创建博物馆。”对于世博收藏,俞建国的愿望很宏大。谈及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他说:“怎样才能收藏到有价值、有意义的藏品,我还在思考,也许我会请画家绘制典型展馆的油画吧。”

    (本报记者 康伟 孟祥宁 云菲 张亚萌 本报驻上海记者 杨雪华 梁珺霞 周俊)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