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艺术创新为黄梅戏带来生机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28    作者:韩再芬    来源:中国文联网

    60年弹指一挥间,回望黄梅戏的发展,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黄梅戏无时无刻不是沐浴在新中国的春风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增强黄梅戏的艺术力量,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一直以来,黄梅戏艺术工作者都在尝试突破。例如:上世纪50年代,《天仙配》和《女驸马》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都是在当时的传统唱腔基础上,经过增加曲调种类和重新组合,甚至引入了西洋乐器的配器手法形成的。我主演的《徽州女人》,则把形体语言作为重要舞台手段,实验一种风格化的表现方式,令许多观众耳目一新。

    我1978年进入剧团,正赶上改革开放拉开大幕的好时候,见证了这个大时代下,各类艺术“百花齐放”的胜景,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艺术发展的式微。这对于我们每一位黄梅戏艺术工作者而言,都是一个考验。这几年,黄梅戏人才流失严重,创作者也不愿意去苦心创造一个好本子。但是事实上,用心去打造的好舞台,绝对不会缺乏观众。当然,坚持创新绝不是说摒弃传统,黄梅戏能够流传得这样广泛,唱腔旋律好听是主要原因。唱腔是最能显示戏曲本质特征的部分,也是创新的过程中最讲究继承的部分,应当谨慎对待。坚持艺术创新,并在创新中把握好“度”,才能更好地向前走。另外,发展黄梅戏艺术还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培养,这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演员、编剧、舞美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包括专业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在演员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更加合理科学地处理好产、学、研的关系。黄梅戏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像小孩一样,需要每一位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用自己的“营养”丰富它。而我相信,在国家的不断推动下,在一代一代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个“小孩”会越来越强壮。

(编辑:李钊)

图片报道
《建国大业》创中国电影拷贝发行数量之最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彩排
产业(行业)系统职工登上戏曲舞台“向祖国汇报”
看中国电视艺术60年:从《渴望》到《解放》
电影《天安门》全国上映
大型说唱剧《解放》在京上演
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一甲子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影系列活动启动
首都各界“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型演唱会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著名艺术家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