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坛回眸60年:北大清华,怎么跳舞?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15    作者:唐坤 孙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谈中国现代历史,人们常常从《新青年》和“五四”运动入手。

    谈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肇始地,人们常常绕不开这两个响当当的名字——北大清华。

    1919年的往事似乎已经如烟。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谈起中国高校舞蹈教育,视线难免聚焦到这两所中国的最高学府。90年过去了,当舞蹈早已脱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旧日形象,北大清华的校园舞蹈演绎的又会是怎样的世纪风骨?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北大清华的相关人士。

    北清舞源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北大清华这两所高校素有重文艺的传统。以清华为例,建校之初,就陆续成立了多个文艺社团,1952年底,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提出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建立“三支代表队”、实行“两个一百”、“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因材施教,殊途同归”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为清华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好的环境。据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统计,上世纪50年代参加文艺社团的人数达2100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1958年,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前身是学生文工团)正式成立,积极配合国家形势,创作了反映学校生活的节目。舞蹈队结合“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创作了“锻炼舞”,随后又配合爱国卫生运动编创了“大扫除舞”,登载在当时的《舞蹈》杂志上,同时在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北京市人民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赞许,清华舞蹈人的身影也开始受到瞩目。现在的清华舞蹈队自1980年恢复以来,发展至今,是清华学生艺术团11支队伍之一,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在校团委直接领导和校艺术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发挥着带动和示范教育的作用。

    早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的20世纪初期,北京大学便已是一所艺术氛围十分浓厚的大学,并且很快成为全国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设立了诸如“民间歌舞社”这样的学生社团,吸引了当时的进步青年,成为党的外围组织。戴爱莲先生作为中国舞蹈的先驱、当时的爱国进步人士,曾将流行于延安的秧歌和各地的少数民族舞蹈带到北大,传授给北大民间歌舞社的学生。同学们通过舞蹈团结一心,积极投入到宣传爱国思想的活动中。北京大学学生舞蹈团恢复成立于1987年,作为北大学生艺术团的四大成员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交响乐团、民乐团和合唱团),行政上隶属于北大艺术学院。艺术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建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

    谁在跳舞

    中国高校舞蹈团的组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代表校方参加各种政治、文化、交流等性质的表演或比赛,这对舞蹈团的表演水平提出了专业化的刚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强调素质教育面对最广泛的全体,但有时也避免不了实际与初衷脱节的尴尬,舞蹈团推行的往往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教学模式,一些受过很好专业训练的艺术特长生,通常也是团队的骨干。记者采访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北大舞蹈团非特长生大概占一半,而现有团员30人,除了一位美籍华人留学生之外,全是特长生。在北大艺术学院的招生简章里就有一条明文规定:“特长生进入北大后自动成为学校学生艺术团团员,按规定同校方签订协议书并参加艺术团的日常训练、有关演出和比赛。”同样是在上世纪90年代,清华则逐渐降低特长生的比例,舞蹈队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本、硕、博在读学生,现有队员除1/3有艺术特长外,大多数是普通的舞蹈爱好者,走的是大众化普及道路。在普及化的路上,实际上也按半专业的水平要求队员,队员被作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特定人群进行培养。据清华大学舞蹈队政治辅导员雎蔚介绍,清华舞蹈队现分为一队40人和二队30人,聘请舞蹈学院专业教师进行基训、舞蹈理论知识等教学,二队经过一年基本功训练后,方可进入更高层级的一队,而这并非意味着培训的结束,自始至终,基本功训练如影随形。当记者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是否存在精英化倾向提出疑问时,原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郑小筠指出:舞蹈社团作为舞蹈教育中的提高部分,起到“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作用,舞蹈队的专业、半专业性只是在艺术水平的要求上,绝不是就队伍的性质而言,最终目标依旧是艺术教育大众化。

    跳什么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们的理想和使命,那时的北大清华学生跳的是《兄妹开荒》、《民主青年进行曲》……如今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跳的又是什么样的舞蹈呢?与专业艺术院校不同,北大清华的舞蹈教育,更重视基于自己思考上对舞蹈的理解和诠释,以舞蹈形象契合未名湖或清华园的精神气质,博雅文隽或清明刚健,因此在剧目的排演上均有各自的标准和取舍。

    北大学生舞蹈团在继承中国传统舞蹈精华与神韵的同时,不断将当代思潮与现代艺术融入其中,秉承“求真、求新;爱人、爱美”的理念,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北大风格。排演内容多以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为主。这些年,除了排演专业艺术院校(团)的学习节目外,北大学生舞蹈团相继创作了40多个舞蹈作品,集体舞《未名晨曦》、《再别康桥》轻盈飘逸,富有韵律美和艺术感,双人舞《同桌》诙谐幽默却又不乏深度,用舞蹈的形式或表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或刻画清新浪漫的象牙塔生活……力图展示北大兼容并包的风气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清华舞蹈队作为学生艺术团的一部分,与全团一致,是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宗旨,以“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校园生活”为己任,以“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为原则,在学习优秀专业剧目的同时,重点感悟发掘校园精神,并融入国家的主旋律,努力于表现时代精神,如《黄河水、黄河人》、《红旗颂》、《骤雨新荷》等作品,均在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这些舞蹈展现了清华学生不停息的探索历程,表述了青年学子关心社稷民生的爱国情怀。就在汶川地震之后一周内,舞蹈队编创了3个舞蹈节目,与全团一起向汶川人民表示爱心和敬意,赢得同学们的共鸣。有口皆碑的代表作《骤雨新荷》,看似与校园现实生活无关,然而正是受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启示,更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现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年轻的心灵,激荡的情怀,正是清华气质的完美体现。

    跳舞所得

    艺术教育走进普通高校,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实际上,无论是北大还是清华,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没有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是自觉地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在接受采访时,1949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舞蹈史学家董锡玖表示:“作为北大的学生,作为北大舞蹈团的成员,我们当时比较幸运地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在当下社会中我们这些人还是应该坚持德艺双馨,我觉得这个‘德’包括了人品也包括了爱国主义,这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北大对我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品质的教育。”

    积极的艺术教育理念自“五四”延续至今,拿北大来说,每位本科生都必须选修至少一门艺术学院(系)开设的课程,清华的舞蹈教育也有面对全校学生的“舞蹈艺术欣赏”、“舞蹈艺术实践”等课程,而其中舞蹈类社团在校园内传播舞蹈文化、普及舞蹈知识上也功不可没。清华舞蹈队每学期都要举办沙龙演出,比如前年的演出,整台节目以一段段真实反应舞蹈队员经历与感受的解说词完美贯穿,除了精心准备的剧目外,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舞蹈是什么,舞蹈队甚至将把杆训练直接搬到舞台,受到在场清华师生的热烈欢迎。

    就舞蹈社团的成员自身来说,由舞蹈而萌发“做人”的道理则会贯穿其人生,不仅仅是艺术的熏陶、性情的陶冶,还得到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锻炼,有不少治国之才、兴业之将、学术大师,都曾在舞蹈社团的排练场里、在大学的舞台上度过他们难忘的青春岁月,而更多的则是从舞蹈中受惠泽的普通学子,1995年毕业于清华的李艳琼就表示:“从清华繁重的学业里抽身到艺术团的训练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比普通的清华学生面临更多的取舍,生活因此更加充实而忙碌……艺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交流的语言,和另一方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纯净的陶冶让人有了对公平美好的向往,而个性的表现让人拥有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带着艺术的熏陶去面对人生,在竞争的同时不失对美好事物的辨别能力和信心,我想这就是艺术教育留给我们的。”

    (编辑:晓婧)

图片报道
《建国大业》创中国电影拷贝发行数量之最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彩排
产业(行业)系统职工登上戏曲舞台“向祖国汇报”
看中国电视艺术60年:从《渴望》到《解放》
电影《天安门》全国上映
大型说唱剧《解放》在京上演
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一甲子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影系列活动启动
首都各界“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型演唱会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著名艺术家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