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同行的中国戏剧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10    作者:    来源:中国文联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的“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戏剧事业迎着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和谐的春风,在文艺百花园中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爱护下,在田汉、欧阳予倩、梅兰芳、曹禺、张庚、李默然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戏剧家及历届主席团率领下,60年来,中国剧协与全国的戏剧家和戏剧工作者共同努力,振奋精神,为中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剧协在与新中国同行的征程中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剧协将时刻牢记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勤奋的劳动,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和时代经典,续写中国剧协新的辉煌,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走遍全国的戏剧节

    1988年中国剧协创办了中国戏剧节,其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戏剧创作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繁荣。首届中国戏剧节于当年12月6日至16日在北京举办,有30个演出团体、包括18个剧种的20台剧目参加。剧目丰富、风格多样、演出水平高,“民间性”和“群众性”成为本次戏剧节的重要特色。夏衍在给首届中国戏剧节的贺信中称之为“民间戏剧节”,并说“这在建国以来的中国戏剧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正如曹禺在戏剧节献词中所称“戏剧的生命力在民间,在群众中”,这次戏剧节在北京和许多地方产生了强烈反响,很多剧团克服困难争取参加戏剧节的热情令人感动,社会各界包括资助单位都对这项活动给予了巨大关注和支持。第1届戏剧节的口号是“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正是对社会各界的观众而提的。戏剧工作者的热情与豪气,群众的厚爱和温暖,给组织者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杨尚昆、李先念、薄一波、宋任穷、邓颖超等同志为首届中国戏剧节写了题词或祝词,邓颖超同志在祝词中说:“听说这次戏剧节是戏剧界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举办的,有很鲜明的群众性和民间性。这种戏剧和社会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很好,我认为这可能是办戏剧事业的一种方式。你们的奋斗精神很好,我向你们表示敬意,也请通过你们向支持戏剧事业的观众朋友们表示敬意。”首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式上“四演白蛇”,一炮打响。全国除个别省市外,都组织了观摩团,人数达千余人,将“走向民间、走向社会”的戏剧节宗旨深刻地体现出来。

    第2届中国戏剧节是在中央提出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鼓舞下,于1990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在北京举办,李瑞环、宋任穷为戏剧节开幕剪彩,彭冲、洪学智、李力安、贺敬之等为戏剧节颁奖。27台剧目轮流演出了一百多场,观众达十余万人,观众兴奋地说,看了戏剧节,等于走遍了半个中国,看到了祖国灿烂的戏剧文化,格外感到自豪和骄傲。

    1993年开始,中国戏剧节走出北京,先后在福州(第3届,1993年)、成都(第4届,1995年)、广州(第5届,1997年)、沈阳(第6届,1999年)、南宁和柳州(第7届,2001年)、西安(第8届,2003年)、宁波(第9届,2005年)、苏州(第10届,2007年)成功举办,并与当年的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活动一起举行。戏剧节不仅成为了一次艺术盛会,也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剧协也意识到制约戏剧进一步发展的许多现实问题,其中最大的隐患莫过于缺少年轻观众。促进戏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面向未来,培养年轻的戏剧观众和戏剧爱好者,为此中国剧协于2008年首次在上海举办了中国校园戏剧节。

    早在2005年1月,中国剧协在北京召开主席团会和工作会期间就有了策划校园戏剧节的念头。时值中宣部调整规范全国奖项,在后来中国文联要求各协会申报奖项的时候,中国剧协深思熟虑,报了6个项目。6月,奖项批复,中国剧协原先的奖项合并成一个,即中国戏剧奖,下设6个子项,即梅花表演奖、曹禺剧本奖、优秀剧目奖、小戏小品奖、校园戏剧奖、理论评论奖,两年一评。奖项调整规范以后,恢复了理论评论奖,增设了小戏小品奖和校园戏剧奖,扩大了奖项覆盖面,促进了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由中国文联、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与上海市有关部门承办的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于2008年10月在上海市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内地及港澳台30所高校的23台剧目在上海各大院校相继上演,剧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突出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反映了当代大学校园生活和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参与演出和观摩的高校学生达3万人次,场场座无虚席,掌声迭起,气氛格外热烈。

    举办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戏剧的未来在于青年,中国戏剧界许多名家的戏剧生涯就是在校园里起步的,而校园戏剧的发展对于培养戏剧新人,特别是培养一批成熟的戏剧观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

    中国有戏剧家协会,国际上也有一个戏剧协会。国际戏剧协会(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简称ITI)成立于1947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和资助的一个旨在加强国际戏剧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性戏剧组织,总部设在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年会(即世界代表大会)。国际剧协由以国家为单位的正式会员和以戏剧组织和团体为单位的合作会员组成,各会员国在本国按照国际剧协的章程来组建国际剧协分会,并成为国际剧协该国中心。中国曾是国际剧协20个发起国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自发起之后与国际剧协长期脱离。早在“文革”前,许多热心的外国朋友为中国恢复在国际剧协的代表席位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中国也已经准备申请参加,但一场浩劫后,直到1980年,在中国剧协的基础上,才正式成立了国际剧协中国中心,并得到了执委会的正式批准。当时,国际剧协中国中心的主席是曹禺,副主席是赵寻,秘书长是刘厚生。1981年5月23日至6月6日,赵寻、刘厚生、萧曼、任景玉4个人带着中国戏剧家们的嘱托和希望,不远万里来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加国际剧协第19届年会。这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家首次出席国际剧协会议,在会议上还展出了中国戏剧的演出图片。

    中国中心十分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国际剧协在1984年3月27日“世界戏剧日”时,在总部巴黎举行了一周的庆祝活动,庆祝全世界戏剧艺术家们的共同节日。当时中国中心也响应国际剧协的号召,于3月下旬组织了两次“国际戏剧知识”座谈会。1991年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剧协的支持下,中国中心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办了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会聚了近百名中外戏剧专家,大会还组织了近40名表演艺术家和青年新秀荟萃演出,影响范围很广,收效很大。

    1994年,中、韩、日戏剧工作者共同创建了BeSeTo(中韩日)戏剧节,自1994年在韩国首尔举办第一届始,按韩国、日本、中国的顺序轮流在三国举办。十多年来,中韩日三国戏剧家共同致力于探索中韩日三国戏剧如何更好地与时代对话,与世界对话。通过15年的努力,BeSeTo戏剧节深化了人们对东方戏剧的认识,推动了东方戏剧的建构,在世界戏剧的大合唱中发出了东方戏剧的声音。同时将前辈们“共同促进亚洲戏剧发展”的初衷传递给亚洲乃至世界。

    1999年国际剧协亚太中心在韩国首尔成立,中国剧协成为会员国之一。200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设立“中日戏剧友谊奖”。

    近年来,在中国文联的正确领导下,为提高在国际戏剧界的地位,中国剧协做了大量工作,加大了对外交流的力度,不断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加强与各国戏剧机构的联系,扩大合作项目。先后与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蒙古、印度、孟加拉、伊朗、土耳其、挪威、瑞典、芬兰、丹麦、俄罗斯、德国、英国、西班牙、波兰、希腊、塞浦路斯、埃及、苏丹、突尼斯、也门、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派出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赴澳大利亚演出,在悉尼歌剧院举行大型戏剧晚会“梅花澳雪”,并由中央电视台《中华情》栏目向全球华人播出;梅花奖艺术团还赴法国参加第3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并获得“塞纳大奖”,扩大了中国戏剧在国际上的影响。

    中国剧协于2007开始与国际剧协瑞典中心合作,在中国举办“儿童之声”项目,该项目是由瑞典国际开发署出资,旨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儿童剧创作水平、为边远地区弱势儿童们提供欣赏儿童剧演出的机会。在中国剧协的协调与组织下,分别与中央戏剧学院、山西省职业戏剧学院、山西省话剧院、昆明民族歌舞剧院儿童剧团等单位进行合作,多次举办由瑞典儿童剧专家来华授课的“儿童之声”工作坊,组织儿童剧创作并进行下乡演出,为我国儿童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6月中国剧协率云南儿艺赴老挝举办了“儿童之声”工作坊,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剧协积极推荐优秀剧目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各类戏剧节。2001年派出空政话剧团的小剧场话剧《霸王别姬》参加第13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获最佳演出和最佳女主角两项提名奖。2002年派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无常·女吊》参加第14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获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和最佳导演、最佳剧目提名奖。同年首次派出广州话剧团的《押解》参加越南国际实验戏剧节获得好评。2003年,选派泉州打城戏剧团参加伊朗国际宗教仪式戏剧节,并夺得该节的最高奖“金小丑奖”。2005年组派山东滨州吕剧团的吕剧《冤蛋收礼》前往印度卡塔克参加印度奥林匹亚国际戏剧节,这是吕剧第一次走出国门。2005年派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模狗样》剧组参加第17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获得评委会最杰出社会成就大奖第一名。2006年派出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实验话剧《秀才与刽子手》参加越南国际实验戏剧节,受到观众热烈欢迎。2007年派出福建泉州打城戏剧团《目连救母》参加了印度第二届国际戏剧节,一举荣获戏剧节最高奖——印度国际戏剧大奖,为中国戏剧争得了荣誉。同年还派出昆明儿童艺术剧团参加了第8届瑞典国家戏剧节,为我国儿童剧今后的国际交流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8年派出了国家话剧院的话剧《霸王歌行》参加埃及国际实验戏剧节,演出同样得到好评。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经济正在腾飞、世界地位令人瞩目,但在戏剧方面的国际地位还亟待提高。国际剧协目前有近百个会员国,历史久、规模大、影响力强。它下设由20个执行委员组成的执委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其核心是由7个委员组成的常委会。2008年9月,国际剧协第32届世界代表大会在西班牙召开,经过竞选,中国以高票先后当选为国际剧协执委会和常委会成员国,董伟当选为国际剧协执委会常委。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背景下戏剧事业繁荣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剧协加入国际剧协以来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

    2008年在南京成功举办了有“世界戏剧艺术的奥林匹克”之称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世界戏剧节”由国际剧协于1957年在巴黎创办,从1975年起国际剧协将主办权交给不同国家的申办城市。它要求参演剧团涵盖五大洲,宗旨为表现世界戏剧的“丰富性、多样性、民族性和艺术性”。2006年,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戏剧家协会向国际剧协申请,获得了第31届世界戏剧节的主办权,这是该戏剧节诞生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37台剧目齐聚南京,尽展戏剧艺术的风姿。戏剧节期间,还举办了以“全球化格局中的戏剧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剧协执委会会议。本次戏剧节精心得力的组织工作、精彩纷呈的演出和研讨得到了国际剧协嘉宾和戏剧界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

    中国剧协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加强了国际间的戏剧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剧坛的地位。

    60年的历史脚印

    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于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成立,那个日子记载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史册上——1949年7月24日。那时的名称是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大会选举出剧协主席田汉,副主席张庚、于伶。

    第一次剧代会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各文艺家协会分别举行会议。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召开全委扩大会议,田汉作了题为《做好戏剧工作满足人民的需要》的报告。大会选举出剧协主席田汉,副主席欧阳予倩、梅兰芳、洪深,并通过将协会名称更改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决议。

    第二次剧代会 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全国文学艺术界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召开了第二次剧代会,剧协主席田汉作了题为《建国十一年来戏剧战线的斗争和今后的任务》的报告,大会选举出新一届领导班子:主席田汉(1968年12月10日逝世),副主席欧阳予倩、梅兰芳、周信芳、曹禺。

    第三次剧代会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召开了第三次剧代会。剧协副主席曹禺致开幕词,指出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总结建国30年来戏剧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和探讨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四化”服务的问题。剧协书记处书记、大会筹备组负责人赵寻做了题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新一届领导班子:主席曹禺,副主席马彦祥、关肃霜、李伯钊、陈白尘、张庚、张君秋、阿甲、沈西蒙、吴雪、金山、赵寻(常务)、袁雪芬、黄佐临、常香玉。

    第四次剧代会 1985年4月18至24日第四次剧代会在北京召开,习仲勋、宋任穷、邓力群、乔石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剧协主席曹禺致开幕词,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刘厚生作了题为《改革、提高、团结、振兴戏剧》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新一届领导班子:主席曹禺,副主席于是之、关肃霜、李默然、刘厚生、陈白尘、张庚、吴祖光、阿甲、郭汉城、胡可、杨兰春、徐晓钟、袁雪芬、黄佐临。

    第五次剧代会 与第四次剧代会相隔13年以后,第五次剧代会于1998年12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剧代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20年之际,对戏剧事业的一次重要检阅和对剧协工作的全面总结,时值20世纪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发来贺信。中国剧协副主席张庚致开幕词,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刘云山、中国文联副主席高运甲、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剧协副主席李默然代表第四届主席团作了题为《团结奋斗,开创戏剧事业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新一届领导班子:主席李默然,副主席方掬芬、白淑贤、刘长瑜、刘锦云、李维康、何孝充、余笑予、茅威涛、尚长荣、徐晓钟、阎肃、裴艳玲、薛若琳、魏明伦、瞿弦和,推举出名誉主席张庚,顾问于是之、马少波、刘厚生、红线女、杨兰春、吴雪、吴祖光、陈伯华、胡可、赵寻、郭汉城、袁世海、袁雪芬、常香玉。

    第六次剧代会 2005年6月28日至30日第六次剧代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剧协副主席徐晓钟致开幕词,剧协主席李默然作了题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促进我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新一届领导班子:主席尚长荣,驻会副主席董伟,副主席王晓鹰、白淑贤、刘长瑜、李维康、茅威涛、孟冰、韩再芬、裴艳玲、魏明伦、濮存昕、瞿弦和,任命季国平为秘书长,推举李默然为名誉主席,顾问于是之、马少波、方掬芬、刘厚生、刘锦云、红线女、李世济、吴雪、何孝充、余笑予、陈伯华、欧阳山尊、胡可、赵寻、袁雪芬、徐晓钟、郭汉城、阎肃、薛若琳。

    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注册会员有10213人,均为中国戏剧界有一定成就的剧作家、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戏剧理论家、戏剧评论家、戏剧教育家、戏剧管理家以及戏剧界的领导人等;团体会员33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剧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剧协以及中国石油剧协)。

    60年风云岁月,新中国的戏剧历经风雨仍焕发出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国剧协60年的成长历史,印证了新中国的几代戏剧家和戏剧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奋斗信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剧协着眼于面向基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坚持正确导向、推出人才作品、重视理论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国际交流、加强机关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梅花奖”到“梅花团”

    进入80年代后,戏剧由一度的繁荣期转入衰落期,戏剧危机之声此起彼伏,演员队伍青黄不接,为了使戏剧表演艺术重新焕发青春,当时《戏剧报》考虑出面办一项中青年演员的评奖,几经商讨,得到剧协书记处和主席团批准,于1983年第12期《戏剧报》上刊发了“1983年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评选活动,经慎重研究、协商,成立了评选委员会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经讨论,推举阿甲为主任委员,舒强、刘厚生为副主任委员。在第一次评委会上,评委们认为,为了进一步明确这次评奖的意义和目的,可借“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将本刊举办的“中青年优秀演员奖”命名为“梅花奖”,以鼓励广大的中青年演员勤学苦练,攀登高峰,为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随后,《戏剧报》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研究所的部分戏曲评论工作者,中央戏剧学院表、导演系部分教师以及首都部分戏曲、话剧观众,举行了几次小型座谈会,征求对梅花奖评选工作的意见。著名画家吴作人为“梅花奖”挥毫作画,以峻拔有力的笔触,展现出一株新枝勃发的红梅,象征着我国戏剧艺术繁荣、喜人的景象。从此梅花奖的奖盘就是这株梅花,一直沿用到今天。首届推出了包括刘长瑜、李维康、李雪健等人在内的15朵鲜艳的“梅花”,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届梅花奖评奖时,公布了“五不照顾原则”:不照顾剧团,不照顾地区,不照顾剧种,不照顾行当,不照顾名演员。此举在舆论界产生强烈反响。由于评委都是戏剧界的名家,加之评奖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梅花奖的名声甚佳,剧团挤破了头来争梅花奖。

    前五届梅花奖的颁奖仪式及获奖演员的演出活动,都是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并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影响很大。1989年,一年一度的第6届梅花奖颁奖大会首次走出北京,来到我国著名的经济特区深圳发奖。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薄一波、宋任穷、谷牧以及文艺、戏剧界的领导人曹禺为大会题词祝贺。

    也是从第6届开始,评委会做了较大调整,人数由45人减少到32人,中直和北京市各剧院(团)负责人,即在职的、有利害关系的,不再担任评委工作。1989年7月,《中国戏剧》在刊物上刊登了梅花奖评委会守则,明确了“要积极、认真地看戏”、“要公正、负责地评选”、“要拒收礼物”,敬请群众监督。梅花奖评委会守则的公布表明了主办者维护梅花奖威望的信念,也表明了在培养表演人才和促进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提高方面发挥它强大作用的决心。

    到第7届评奖时,已经进入90年代,文化部决定拨款支持梅花奖评选工作。当年的颁奖大会仍然在北京举办,中央领导同志李瑞环、王震、宋任穷、习仲勋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演员颁奖,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向全国亿万电视观众直播。本届获奖者多是来自基层、“德艺双馨”的戏剧演员。

    梅花奖自第14届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自第11届起增设二度梅,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演员,自第19届起增设梅花大奖并评出了第一位获得者尚长荣,自第23届起改为每两年一评。

    2009年,梅花奖评选方式进行重大改革,首次以大赛的方式分南北赛区集中评选获奖演员,获得巨大成功。大赛成为积极推出优秀戏剧人才和优秀戏剧作品的有效载体,它“还戏于民”,让更多的观众共享戏剧创作的优秀成果,它增强了评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利于评奖的公正和公平。

    截止到2009年,梅花奖已经评选了24届,共评出涵盖54个剧种,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的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获奖演员567名,其中34人二度梅,4人(尚长荣、茅威涛、宋国锋、裴艳玲)梅花大奖(三度梅)。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文艺“二为”方向,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中国剧协于2005年6月30日第6届剧代会闭幕当天,组建了梅花奖艺术团,艺术团所有成员均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建团以来,艺术团本着“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以小分队的形式开展了“送戏下基层”和“送欢乐、下基层”的公益性演出活动。以尚长荣、裴艳玲等为代表的梅花奖得主,先后深入河北、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江苏、浙江、山西、辽宁、吉林、广东、北京、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南、海南、陕西、江西等省区的农村、社区、工厂、学校、部队、福利院等基层单位进行公益性演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演出条件虽然艰苦,但场场爆满、欢声雷动,观众的热情让演员非常感动。四年来,梅花奖艺术团共在国内23个省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演出了82场,共有50个剧种的202名梅花奖演员参加了演出,观众达到30余万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已逐渐打造成一个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梅花奖艺术团成为中国剧协开展多种文化惠民活动的主力军。

    影响深远的“三刊”、“一社”

    新中国成立初期,剧协是一个充满了学术气氛的艺术团体,那时田汉、欧阳予倩、洪深、马彦祥、张庚等一大批老一代戏剧家都很活跃,他们参与筹办了1952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一次戏曲会演,1954年梅兰芳、周信芳代表作的展览演出,1955年全国话剧会演等重要的戏剧活动,还以剧协名义召开了《琵琶记》、《桃花扇》等古典剧作的学术研讨会。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刊物中,《中国戏剧》创刊于1950年4月1日,当时名叫《人民戏剧》。1952年停刊。1954年改名《戏剧报》重新创刊。《剧本》月刊创办于1952年1月20日。这两本刊物在新中国戏剧乃至文艺活动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中国剧协利用这两个机关刊物作为阵地,繁荣戏剧创作,扶植和培养新人,并通过刊物举办评奖,组织了一系列有利于活跃思想和繁荣创作的活动。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5月底,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宣布全国文联和所属协会陆续恢复。

    1979年1月,《人民戏剧》改版为戏剧评论刊物,主编刘厚生。同时《剧本》复刊,发表全国各地戏剧作者的剧本,主编凤子。这两个刊物,后来发起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梅花奖和曹禺剧本奖。这也是中国剧协在改革开放年代里,为促进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1980年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恢复。它成立于1957年元旦,第一任社长为田汉。1961年末与作家出版社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戏剧出版社恢复后,主要出版戏剧专业方面的书籍,下设话剧、戏曲、外国戏剧、宝文堂、戏剧连环画5个编辑室。戏剧出版社自建社以来,出版了大量戏剧专业书籍,其中《中国京剧史》、《中国戏曲通史》等书籍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奖项,为繁荣戏剧事业做出了贡献。

    1981年,《中国戏剧年鉴》创刊。《中国戏剧年鉴》是唯一记录我国戏剧艺术发展成果的工具性期刊,是一种兼具文献性、学术性、工具性的专业性很强的年刊。长年来一直克服困难坚持出版。曹禺曾为创刊号题写序言,指出“出版《戏剧年鉴》是我国戏剧运动中前所未有的创举,是我们今天戏剧繁荣的标志,应该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剧协进入全面建设和发展阶段。

    1983年,《人民戏剧》恢复“文革”前的刊名《戏剧报》,1988年更名为《中国戏剧》,至今已出刊625期。改革开放30年来,这本刊物除了举办表导演研讨会、舞台美术研讨会、新世纪杰出导演研讨会等在全国影响非常大的活动之外,还掀起过几次值得圈点的全国性的戏剧观大讨论,即1983年开展的“话剧如何争取观众”大讨论,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的胜利;1985年到1986年用一年半时间,开展了关于戏剧观念问题的大讨论,反响十分巨大;20多年后,戏剧界积蓄的热情与思考终于在2003年爆发,当时《中国戏剧》用一年时间开展了当代中国戏剧命运大讨论,众多戏剧专家学者年底会聚佛山,在有关戏剧命运的交锋中,碰出睿智的火花。

    《剧本》月刊创刊之初,对全国优秀剧本都加以推荐发表,当时因为存在“剧本荒”,创作不够繁荣,常常一个剧本发表后全国剧团普遍上演。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时,曾现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剧本》月刊增加选刊,推广了一批优秀戏曲剧目。中国剧协举办的最早的评奖是《剧本》月刊1953年独幕剧的征稿和评奖。《人民日报》为这次独幕话剧评奖开辟专版予以支持。《剧本》月刊独幕话剧征稿评奖共举办两次,对提倡独幕剧,帮助青年剧作家和业余作家等的成长起了积极的作用。粉碎“四人帮”后,《剧本》月刊于1980年创办了全国优秀剧本奖。1994年经中宣部批准,全国优秀剧本奖更名为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成为自建国以来国家首次以健在的艺术家命名的国家级专项艺术奖项。该奖自创始之初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8届,为两年一届,29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戏剧文学家,推出了优秀剧作逾千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繁荣了国内戏剧创作舞台;同时对当代戏剧文学和当代戏剧创作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极大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剧协全体职工在各届主席团和分党组的带领下,成功举办了许多影响重大的讨论会,如“文革”前的《琵琶记》、《桃花扇》等剧目讨论会,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新时期以来的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活动,纪念“梅花奖”创办20周年系列活动,纪念话剧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大型戏剧活动,创办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曹禺戏剧奖·评论奖、中国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小戏小品艺术节、BeSeTo(中韩日)戏剧节等,与此同时,着力加强与国际间的戏剧交流,并首次在中国南京举办了第31届世界戏剧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编辑:晓婧)

图片报道
《建国大业》创中国电影拷贝发行数量之最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彩排
产业(行业)系统职工登上戏曲舞台“向祖国汇报”
看中国电视艺术60年:从《渴望》到《解放》
电影《天安门》全国上映
大型说唱剧《解放》在京上演
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一甲子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影系列活动启动
首都各界“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型演唱会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著名艺术家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