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锠:荣誉 责任 使命
http://www.cflac.org.cn     2009-07-21     作者:张锠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有幸于今年6月被中国文联推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并在本年度第四个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前两天,即6月11日参加了在国务院小礼堂举办的表彰大会。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们为到会的100余位代表逐一授牌或发放证书,进行表彰。当时我的心情既激动又感动。激动是因为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在我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收到一份这样崇高的荣誉;感动的是,作为一位从事民间艺术创作与教学工作的“泥人张”传人,我只是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竟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记住,并给予肯定,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关爱的真情,这份情真意切的关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也必将激励我,在收获了这份荣誉之后,也肩负了更重的责任与使命,这就是对民间文艺传承、弘扬的责任与使命。

    为此,会后我急速搭机,直抵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在那里,由我担任主任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为纪念第四个文化遗产日而共同举办的“全国十一个彩塑著名产区优秀作品展”于6月13日开幕。展览会展示了来自全国27位民间彩塑艺术家的300余件优秀作品。其中不仅有秀美水乡的无锡惠山彩塑、南粤大地的广东大吴彩塑、塞北宁夏隆德县杨氏彩塑、陕西凤翔与河南淮阳彩塑,也有来自京城津畿地区的“泥人张”彩塑,在“泥人张”彩塑中包括了我创作的民间故事系列、十二生肖系列、聊斋故事系列等精选作品。这些作品造型生动传神,色彩明快统一,各具地域风采,充分展现了民间彩塑创意巧妙、造型优美、型色统一的艺术之美,彰显了蕴含其间的富有生命活力和永恒价值的民族精神、人文理念、美学原则与技艺经验,这些是民间彩塑不死的灵魂,是应该继承与弘扬的。

    此次展览得到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有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文化厅的全力配合,展览通过展示、演示、互动等多种形式,办得有声有色,不仅具有亲和力,还将民间彩塑艺术更广泛地介绍给民众,让全社会了解民间彩塑,热爱民间彩塑。本次展览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8年来,在民间彩塑方面取得成绩的一次集中展示与汇报,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和宣传效应。

    谈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就必须追溯至2001年。民间文艺包括民间彩塑,孕育、萌生、繁衍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沃土,它延续古今,传播中外。它循系历史变迁,流变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品类,不仅造福于民,也影响着民众的生活,那些变化多样的风俗,那些风格迥异的民间艺术制品,无不充溢着本土情怀、民族精神。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些所谓另类新文化、前卫文化以强劲态势急流涌入,我们本土民间文艺受到严重冲击,正日渐消遁。2001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换届改选后,新一届主席团认真研讨制定了今后工作计划,在主席团会议上,冯骥才主席以敏锐的时代眼光和前瞻性的文化视野,紧紧把握时代脉博,审时度势地提出新一届主席团的中心工作,就是应该紧紧围绕保护民间文艺的纯洁性、完整性,使其避免破坏与断裂这一时代主题,而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当这功在当代、益于千秋的大型文化系统工程一被提出,并经论证立项,就及时得到中宣部、中国文联的批准与大力支持。随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程实施细则、方法迅速得以制定,工程专题项目很快出台,工作循序渐进地展开,成果初显端倪。如《中国木板年画集成·杨家埠卷》、《中国民间剪纸·蔚县卷》、《中国民俗文化志 北京·门头沟卷》得以出版。经过两年有条不紊的工作,历经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程序,最终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共同认定了第一批四大类166人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其他有影响的工作成果也相继推出,在全社会逐渐形成民间艺术热。

    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我承担了《中国民间彩塑集成·泥人张卷》的编篡工作。编篡不仅着眼于民间彩塑作品的推介,还系统、全面地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地域生活、民俗方式到家居作坊、工具材料、工艺流程、店铺销售、艺人传记、口诀趣闻等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呈现民间彩塑演进、流变中的状貌,从而诠释了活态的民间彩塑艺术。该书在编篡中得到中国民协领导的关心支持、督促指导,使该书更加严谨、高质量地得以编篡完成,并交由中央编译出版社进入出版程序。

    总之,我作为“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幸运地两次当选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在一定时间段里,我亲历了中国文联与中国民协伴随着伟大祖国走过的60年光辉历程。在此历程中,我也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人生,既身体力行地以传承与创造,体验、感悟中华民族绚丽的民间艺术瑰宝的魅力,享受、品味因实践、探索而收获的成果与荣誉;同时也通过组织、举办展览、讲座等多样的民间文艺活动,让民间彩塑在更广泛的交流、传播中,获得民众对它的了解与认同,使其在传承民族文明的同时,也为后代保存了一份优秀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这是民间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就此,让我们肩负责任与使命,不断探索,实践于中国民间文艺的艺术园圃之中,使其花果满园,芳香四溢。

    (作者为中国民协副主席)

(编辑: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