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阶:风雨人生路 难了文联情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25     作者:任福阶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89年2月,作为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成绩的农民业余作者,25岁的我有幸被湖南省岳阳县文联聘用,负责办公室工作并兼任《巴陵文艺》杂志责任编辑。当时县文联成立仅两年,没有自己的“窝”,借居在县文化馆一间仅18平方米的办公室,只有四名工作人员,两男两女,两名正式干部,两名临时工;文联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块牌子、一个章子、四张桌子并椅子而已。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却无法“浇灭”文联人干事创业的激情。

    那年夏天,为了组织开展“全县夏季文艺创作笔会”,县文联主席赵煜恒借用县文化局一部老掉牙的摇把子电话,四处联系,终于得到了渭洞区委的支持,同意我们在渭洞区开展为期6天的笔会活动。文联组织全县15名重点文学作者按时赶去。渭洞区古典绝伦、宛若迷宫的张谷英大屋深深吸引了参加笔会的人员。大家都废寝忘食,奋笔耕耘,笔会期间每人平均创作了两篇以上的文学作品。后来,有十余篇作品被省、市级报刊采用,其中有七八篇(首)描写张谷英大屋古老风貌的散文、报告文学、诗词发表在《湖南日报》、《湖南文学》、《岳阳晚报》等报刊的重要版面上。于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因上述媒体的“引荐”,省上、市里和外地人士纷纷来到偏僻的、名不见经传的张谷英大屋观光探幽,古老的张谷英村由此走出大山,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逐渐被世人认识。后来,张谷英大屋顺利入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谷英村还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面,就有文联人立下的汗马功劳,付出的满腔心血!

    在县文联工作的日子里,我们是繁忙、清苦而愉快的,编杂志、访作者、搞活动,过得很充实,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特别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争取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兴建了一栋文联办公住宿综合楼,使全县各文艺家协会、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

    两年后,因工作需要,我万般不舍地离开了文联,下到乡镇担任文化专干,但浓浓的文联情结长驻心中,挥之不去。不久,我调回条件较好的县某局工作。四年后,因心中的文联情结,我强烈要求发挥特长,再次到文联工作。2006年2月,在离别文联15年后,我如愿调任县文联副主席。如今的县文联面貌大变,今非昔比,欣欣向荣。2007年至2008年,县文联分别编辑出版了纪念文集《流金岁月——岳阳县文联二十周年巡礼》、《辉煌三十年——岳阳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报告文学征文集》;文联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更加频繁,档次更高,效果更佳,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又直接促进了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的工作。2006年至2008年,我县文联连续三年被湖南省文联授予“文联系统先进单位”称号,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已空前提高。

    两进文联,感慨万千;挚爱文联,无尽无边……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县文联副主席)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