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法:关于青年人才培养的建议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06    作者:何水法    来源:中国文联网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道德水平,发展后劲,无疑都与青年群体的素质密切相关。

    因此,创造一个健康、综合、有层次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手段之一。

    基于上述认识,对照目前的青年人才培养现状,客观来说,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处于高速进步的经济环境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要求我们作出有效的回应。

    本提案针对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建议,提请有关部门参考。

    一、设置年度文化主题,鼓励青年关注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

    全球经济出现震荡后,中国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不少发达国家,也把本国的前景与中国的举措紧密相联。

    这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中国的国力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确定的向先进理念学习的政策,获得了有效的回报。

    文化的一个属性是与经济水平高度关联。

    从上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文化界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进步历程,客观来说,我们从世界各国输入了不少文化与学说,进行学习与借鉴。

    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获得世界的尊重,如西方对中国文化,如哲学、艺术等学科的兴趣与尊重不断上升,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喜爱,也正在不断增强。最近几年,在电视上风靡一时的《百家讲坛》,引起全国观众的瞩目,也证明了上述现实。

    对于本国国民来说,文化力提升的一个标志是传统中的有机成分受到重视。既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盲目崇洋,也要辨证的对待传统,不能固步自封,贴上个标签就当宝贝。

    因此,我建议设立年度文化主题,鼓励青年学习和关注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丰富知识结构。

    这些年度文化主题可以是以学科分类的,如国画、音乐、医学;也可以历史名人和学说为中心,如孔子、屈原、儒家、道家;还可以朝代或考古发现为标志,如良渚文化、彩陶文化,等等。

    围绕这些主题,我们可以举办一些展览、比赛、讲座、创作、辩论、实地考察等青年喜欢参与的活动形式。

    相信广大青年充满激情的思辩与探索,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学术方法论,为中国文化不断进步提供后劲,都将产生有益的作用!

  二、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方向

    硕士和博士属于高学历人才的主要组成。也是我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从事研发的主要人员储备。

    但是目前来看,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这个人才梯队的培养模式,没有和本科教育拉开明显的差距。

    从应试层面来看,高学历教育机构的自主招生权限相对较小。考生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很多高校出现研究生大量出自外语院校的状况。

    从培养目标上来看,综合能力与就业技能的培养,应该主要由中专、大专、本科三种学历来完成,硕士以上的,主要是面向对某一专业或学科有更深入学习愿景及较好基础的,重在培养能使这一专业或学科获得创新可能的人才群体。

    现在不少导师带一大堆研究生,自己也有很多课题在做,有些导师的学术方向就是发SCI论文,争取课题经费,还有多少心思能放在扎实做学问上面?这种方式也和不少高校扩张规模、获得政府拨款支持的动机吻合,但是在做法上,不够有远见。

    我建议应该对上述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逐步改变高等院校教育方向趋同的现状,根据专业、基础、师资、地域的不同,追求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对高学历人才,要采取“宽进严出”的考评制度,适当调整考试科目;对高校教师,要早日实施聘用制。国际上不少高校的研究生淘汰率非常高,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压力也很大,对比来看,我国对高校和高校自身在学术监管与考核方面,应有更严格的举措。

    三、对于学术腐败等情形,要早日立法或进行相关司法解释,改变以行政为主要控制手段的局限性

    高校获得国家投入和科研经费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根据有关司法部门的统计,高校在工程建设方面的腐败问题,目前出的比较多,也查处了不少。

    但是在学术领域发生的问题,现在也显著增加,不少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考试舞弊,论文造假,甚至导师抄袭,都伤害了学术风气,侵害了公共利益,上述影响,可能比较起经济领域的有些腐败,更为深远。

    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调研,探索立法的可能性,如果有相关法律的,要通过司法实践,作出解释,指导各级司法部门实施,使得学术腐败问题得到公正制裁和及时纠正。

(责任编辑  金沙)

|两会图片|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
濮存昕发言
张海委员
朱世慧发言
刘秀荣发言
覃志刚委员
冯骥才发言
委员们认真整理提案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