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华:如何避免在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保护工作中的盲点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05    作者:李素华    来源:中国文联网

    目前,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非物质文化艺术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如表现在出版图文并茂的书籍,培养年轻的传承人,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技术,以“动漫”的表现形式扩大和宣传民族民间艺术。然而,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尚存有不足之处,这里着重指出的是:如何才能避免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中出现的盲点。

    毋拥置否,国家和政府自2002年启动非物质文化工作以来,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技艺的抢救和传承,对剧种剧目的挖掘整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据了解,广东目前已有123个县、镇、村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9个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还有7名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粤剧、醒狮等7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羊传说”等18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被称之为戏曲“活化石”的广东稀有剧种“正字戏”、“白字戏”、“紫金花朝戏”、“西秦戏'和老艺人也得到了政府相应措施的保护,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是无可厚非的。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特别是自2003年便开始酝酿、“现已修改得接近完美”的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有望于近期出台,这将使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将“有法可依”。

    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我们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对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的关心和保护尚存有不足之处,他们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处于不够稳定、不够完善的状态中,应该说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还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不利的。因为,非物质文化是一种以口传、心授、身体示范等进行传承的活态性文化,它是一种“活”的遗产,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的、是在具体时空中当场进行的“活”的,流动表演的活态性的文化,所以,只要人在艺就存、人亡艺就失!这是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特殊性。

    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在非物质文化工作中的盲点?如何才能以最佳、最好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作用?在此,我建议政府是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专款中拨出一部分资金,来作为提高民间老艺人生活水平、身体健康的保障,以改善他们生存的环境和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为挖掘抢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赢得了时间,赢得机遇,使其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编辑:晓婧)

|两会图片|
濮存昕发言
张海委员
朱世慧发言
刘秀荣发言
覃志刚委员
冯骥才发言
委员们认真整理提案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