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委员:在新形势下整合推进公共外交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05    作者:孙萍    来源:中国文联网

    过去的一年不平凡。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恐怕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出现的一些困难。在文化宣传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动向。因应新形势、新压力,中央提出了“16字方针”,要求统一思想、引导舆论、建设价值体系、推动改革创新、大繁荣大发展、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你不去表达自己,就必然被别人任意表达。新的形势使世界变得更为多极化,开展全面、深入的对话已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赢得话语权?又如何在对话中营造和谐、赢得人心、赢得利益?这些都不可能仅仅靠政府外交一条线来完成,而需要依托一个更为系统、更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公共外交又称公众外交,它不只是一种外交手段,不仅是政府外交的一种补充,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换、是一种文化对政治影响力的召唤。舆论的力量、公众的热情具有着超越文化的效应,我们在经历了去年的“3?14”、“5?12”、北京奥运之后,应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

    从学术上说,公共外交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通过对非政府、政府、公众和精英等受众的宣讲来协助支持传统外交,为政府构筑完整的外交战略平台;二是为影响国外公众而做信息的铺垫,润滑彼此的沟通;三是发展与国外公众的全方位关系,争取其对本国价值观的认同。

    从实践上看,如今公共外交已成为许多大国强国的战略举措。在美国,公共外交是“国务院战略计划”的两大支柱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新上任就启动了一项多部门联动的公共外交计划。将在阿拉伯世界众多城市开设“美国之家”,展现美国文化和思想;提供免费网络连接和维护项目,促进他们与美国人民的直接交流;成立新的“美国之声部队”,要求人员精通地方语言,确保各地的传媒能听到美国的声音。所有这些工作都致力于向穆斯林世界展示美国最好的一面。而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也已将公共外交当成各自对外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中枢”和“支柱”。

    在我国,各大相关部委领导机构和众多媒体的对外宣传、国际交流活动非常积极频繁,但在具体的实施行为上、在有效的对外传播国家形象上还存在许多空白和不足。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战略建议,即推进外向型文化教育、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整合建立一支“内知中国、外知世界”,具备“向世界说明中国”能力和意愿的队伍,全面推进公共外交,从而真正有效的在全球进行文化价值的输出和国家形象的维护。具体措施如下:

    1、国家应鼓励、促进各个层面精英、公众的跨文化交流。公共外交重在深度和广度。具备能力和热情的公众,可以由倾听者、旁观者、追随者转变为行动者、创造者,进而在各个领域为中华文化和国家利益进行辩护、沟通、甚至交锋,最终实现输出。

    2、国家应加强对国内新闻媒体“走出去”的引导力度,构建与国外媒体、公众对话的长效窗口。在各国的公共外交战略中,媒体都是一支强大力量,应加以积极引导、整合运用。国家扶持媒体积极有效“走出去”的力度应加大。

    3、国家应推行外向型文化教育

    1)努力推行文化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对公众的普及教育,这可以从有条件的大中型城市开始。2008北京奥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通过各种教育、文娱渠道,在介绍外交、商务礼仪之外,可以让专家现身说法,更为生动的让广大公众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乐趣、障碍及规律。

    2)大力加强对留学生的教育和文化影响。来华留学生是未来各国的“知华派”、对华友好人士,有必要让他们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接触中国文化、结交中国朋友。据了解现在仍然有留学生怀着“聚会小圈子、有事找使馆”的心态。应当采取更多手段让中国学生更加开放,让来华留学生更加融入。另一方面,出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但很多人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在将来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应增强这一点,使得他们真正“内知中国、外知世界”,成为公共外交的有效力量。

    3)在国际上大力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艺术。目前,国家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数百家孔子学院和其他文化机构,对国外民众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使这种影响更为积极有效,建议把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展示、教学和语言培训更为立体的结合起来,让海外的汉语教师和文化志愿者成为公共外交的一个闪亮窗口。

    4、国家应增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研究、翻译、传播的支持。学者研究表明,国际社会更愿意接纳一个淡化军事、政治色彩,凸现民族魅力的文化中国形象。而来自外交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广受欢迎,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了文化做心灵的铺垫,公共外交和政治、经济行为能够得到更为顺利的开展。此外,建议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与各国涉华文化机构、非政府组织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实施有效的项目合作、扶持与引导。

    5、推广和谐世界理念。和谐世界是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既富有时代特征,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核。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了现代化意义,也为我们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指引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政策、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来执行。公共外交最佳执行者是谁?当然是积极的公众。但还是需要有经验、有魅力的舆论领袖做出示范和引导。在座的各位是责任在肩的委员,是社会各界的精英,是最具有“内知中国、外知世界”本领的人,理应成为这样的领袖,承担起这份责任。

    我们要发挥发挥资深外交家们的“巧实力”,在重要场合对关键问题说明的更巧妙、反驳的更有力;我们要借助翻译家们的手和眼,来更好的拓宽广大公众的视野;我们要怀有青年志愿者的真情善意,在世界各地积极充当祖国的“民间外交家”;我们要支持民族企业的国际发展,从资源、文化、情感上给予企业家们提供更多的支持。

    一切都离不开互助和整合。公共外交应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计划。

    我的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或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下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并设立公共外交基金,建立起一个涵纳退休官员、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外贸机构、民主党派、有关各人民团体代表的会员制的实体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将成为外交部公共关系处等有关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可对涉外的各种组织、机构、人员开展公共外交的理念普及、经验培训和资源支持,使得国家在对外工作的各个层面上都有一大批“内知中国、外知世界”、注重建立长久的国际公共关系的“民间外交人士”,为维护我国良好国际形象、争取关键利益、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一代又一代积极不懈的努力。

    (孙萍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晓婧)

|两会图片|
濮存昕发言
张海委员
朱世慧发言
刘秀荣发言
覃志刚委员
冯骥才发言
委员们认真整理提案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