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浮嚣“花絮”,锁定两会真正关注点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05    作者:李晓亮    来源:中国网

    生活缺少花絮,或将索然无味,但花边花絮,也不是不分时间场合,越多越好。因为顾名思义,“花絮”应该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点缀。而全国“两会”上的主题,则是代表委员们提案议案里的国计民生。所以说在庄严肃穆、共商国是的“两会”会场,那些远离主题的花絮,自然是越少越好。但现实却总事与愿违。

    近年来,所谓的“两会”花絮越来越多。比如:3日下午,委员们刚到,恭候的记者们便一拥而上寻找目标,有笑盈盈侃侃而谈的,也有与记者“躲猫猫”的。一女记者抱住张艺谋委员要求采访,还被拒绝;冯小刚则在记者“进逼”之下躲进厕所……(3月4日《京华时报》)

    在近两年的“两会”花絮中,类似一幕让人颇为眼熟。但这并不代表这种“耍大牌”就是合理的。明星们拒绝采访,可能是出于平时躲避“狗仔队”的惯性。但此时他们显然有些角色错位,参加“两会”时他就是代表或委员,而不是明星。来采访的多半也不是娱记,问的问题不会涉及个人隐私,而集中在提案议案上。这时作为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是尽职是义务而非格外恩赐。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怪人家明星不赏脸。这也和媒体紧盯明星代表委员有关,媒体在“两会”报道上,若只热衷于“追星”大战,其中蕴藉的民生情怀,恐怕也不容高估吧。明星身份并不能让一份提案议案“增值”,而且这势必将消耗不少的媒体注意力,使得草根代表们的声音应有的传播效率打折。这无疑是对“两会”资源的莫大浪费,也会戕害其间的正义和公平。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能超越自身利益群体的建言者,并不会很多。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希望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代表都能发出自己的本真的声音。让最广泛的声音和观点,集束式呈现出来,并公开平等地进行博弈,正是开“两会”的指归。

    既然,记者妄图“贴身”采访,都未能如愿,可想而知,普通民众要想知道某些代表委员的建言内容,更是难如登天了。但正如“公民有权知道政府在干什么”,公众也有权知道自己的代表委员们究竟在两会上表现如何。那些与民意“躲猫猫”的明星大腕,会不会是因为拍戏太忙,根本就没准备什么实质性的提案议案,怕当场露乖,只好与记者打太极?

    就如有人建议四万亿投资走向应对外公布一样,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能不能也全文在网上公布呢?这既增加了履职透明度,也让明星委员与草根代表的建议建言同台PK,便于公众监督评测。有了这样一个公平公开的的传播平台,金点子能得到择优推广,而某些“花瓶”代表委员也能见贤思齐,知耻而后勇,不断提高自身的议政水平和能力。

    其实,“两会”花絮除了会场外明星躲记者的“闪转腾挪”,有些会场内的“雷人议案”,同样具有花絮效应。这些雷人观点可能是由于代表委员自身能力有限,但更主要的则是缺少兼善天下的民生关怀,赤裸裸地冲动自身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除了这两种花絮,两会上还有一些局限于一时一域,没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浅表性建言。代表委员间也缺少实质性的思想交锋,包括媒体之于两会花絮的关注,对实质的建议立言来说,也好似一种“议政花絮”。

    因为相对于代表委员,外部舆论毕竟是游离的,只有他们才是“两会”议政程序的博弈终端。所以对于“两会”来说,真正的关注点,就在于这些代议仕,能否穿透所有浮嚣花絮, 不被自身利益束缚,尊重公众权利,努力提高自身议政水平,在解社会当务之急的同时,谋家国长远之计。这才是真正的国家之福。

    当然,从某些老旧提案议案一再翻新呈现这点看,代表委员们也有一些苦衷,说明建言制度和行政权力之间还有罅隙。只有通过制度振奋,让人大、政协的议政程序与现实的行政权力无缝对接,公共幸福才有终极保证。这也是我们对“两会”最大的祈盼。

    

(编辑 浩瀚)

|两会图片|
濮存昕发言
张海委员
朱世慧发言
刘秀荣发言
覃志刚委员
冯骥才发言
委员们认真整理提案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