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今:改革开放30周年与农村题材文艺创作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09   作者:杨志今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在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一直是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农业、农村、农民曾经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过不朽功勋,也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在30年前首先由农村破冰而出,30年后,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村的改革发展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专门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与此相应,农业、农村、农民也始终是现当代中国文艺创作最主要最具活力的母题之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洋洋大观,它们与现实一道,共同求索着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道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倾听农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创作出一大批富有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精品佳作,真实反映了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了农民群众的崭新精神风貌,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成就巨大,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新农村建设的火热生活中撷取题材、主题、诗情和画意,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呈现出生机勃勃、活跃繁荣的景象。

    一是极大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饱满的创作激情,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秉承现实主义精神和“三贴近”原则,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创作内容和主题,为满足广大城乡群众,特别是九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优秀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诠释了党的路线方针和爱民利民政策,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了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通过文艺作品求新求美求乐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为满足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感应人民心声,甘于寂寞,潜心创作,用一大批广受欢迎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滋润了广大农民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为新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独特的精神营养和智力支持。

    二是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富有改革精神和时代特色的新农村人物形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孕育着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广大文艺工作者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农民,把握社会本质,遵循艺术规律,不断开拓视野,更新创作观念,在各个艺术领域创作出一大批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艺术质量上乘,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如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电影《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圣水湖畔》、《插树岭》,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深深植根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刻画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农民的思想变化、情感体验与内心碰撞,生动地表现了当代农村生活,塑造了一大批深受农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从而深深地吸引并打动了观众。

    三是涌现出一大批执着地为农民创作的优秀艺术家,锻炼出一支农村基层文艺工作者队伍。改革开放30年间,众多艺术家和基层文艺工作者始终甘于奉献、不辞劳苦,深入田间地头,尊重农村群众的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认真把握群众文化的鲜明特点,深入研究当代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积极适应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丰富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在喜闻乐见、雅俗共赏上下功夫,在作品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上下功夫,在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上下功夫,让自己的作品真正走进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和心灵。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把农民兄弟作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对象,用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说老百姓的事,叙老百姓的情,真实反映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努力成为人民的歌手,在中国文学艺术形象长廊中塑造和树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崭新的农民形象。

    改革开放30年来,理论评论工作在推进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方面卓有成效

    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文艺评论的推动和导引,改革开放30年来,文艺理论评论界积极关注农村题材文艺创作,以多种方式开展指导创作、总结规律、提出意见与建议等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文艺理论评论及时、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巨大成绩。为及时总结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成绩,进一步推动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繁荣,30来文艺界举办了众多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论坛与理论研讨会,如全国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全国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高层论坛、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三十年及未来展望等,针对文学、电影、电视、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就农村题材文艺创作中的精品力作、新人新作、思想观念、创作潮流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讨。

    二是文艺理论评论对农村题材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面对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农村已不再是过去的农村,农民也不再是过去的农民,封闭的农村结构打破了,单一的农民身份打破了,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再到农民的内心世界,都是原来的认识和想象所无法把握和表现的。怎样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创作出既能反映当前农村现实状况,又能多角度透视农村变化、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艺作品,是创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外,农村题材文艺创作被商业社会逐渐边缘化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文艺家已远离农村题材创作领域。农村题材作品写起来艰苦吃力,出版、拍摄、播放更是困难重重,就艺术门类来说,也存在一些门类较强、一些门类较弱的失衡现象。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相关问题理论探讨的展开,对于推动文学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关注“三农”问题,进一步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文艺理论评论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议。针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出现的一些问题,评论家指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创作和播出上的弱势从根本上讲是与农业、农村、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和舆论上的弱势密切相连的,要改变创作和播出的弱势地位,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提高对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的重大时代课题的认识上去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精神动力。也有评论家指出,在新时期、新阶段,还应在创作过程中跟上时代需要,更新思想认识和艺术观念,对一些集体类的创作项目,应通过树立品牌占领市场,采取集团化运作方式,创作更多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文艺作品。

    近年来,中国文联一直十分重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在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今后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文艺理论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认真研究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新趋势、新情况,探索农村题材文艺创作规律,交流创作经验,积极评介优秀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批评不良倾向,为繁荣文艺事业营造良好氛围。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成就突出,已成为当代中国文艺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亮丽景观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电视事业大发展的30年,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已成为满足中国百姓精神需求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和文化样式,观看电视成为一种最大众的文化与休闲娱乐方式,电视剧成为拥有最多受众的文艺形式,农村题材电视剧顺应这种时代的呼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一是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改革开放30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如《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暖冬》、《山坳里的庄户人家》、《一村之长》、《一乡之长》、《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都市外乡人》、《插树岭》、《乡村爱情》、《喜耕田的故事》、《静静的白桦林》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情感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创作和播放的高峰期,从国家级到省、市、县级电视台,农村题材的电视剧逐渐成为各电视台热播的节目,为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现代的乡野气息。

    二是鲜明地反映了当代农村的社会变迁和生活风貌。众多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内容鲜活,贴近现实,准确把握了农村生活的新脉动,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达老百姓的情感,既反映了新时代农民思想的蜕变历程,塑造出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感人、与观众血肉相联的农民形象,又超越了农村生活和农民身份的局限性,在更高层次和更大程度上引起了包括都市人群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它们是记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展变化的情感编年史,也是反映当代农民经受市场经济洗礼的苦乐交织的活的心灵史。

    三是呈现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创作区域。与文学创作一样,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也出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近年来我国电视荧屏呈现出红红火火的“黑土地”“东北风”。这其中又以吉林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生产制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在前面点到的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其中大多数都是由吉林省创作生产的,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吉林省农村电视剧的系列品牌。在全国每年有近1/3的电视剧难以播出的情况下,吉林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却以生产数量多、产品质量高、盈利率高、收视率高、获奖率高为特点,成功地推动了吉林省电视剧走向全国,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吉林电视剧现象”。这的确很值得我们创作界和评论界继续深入地加以研究和总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总要求。刘云山同志不久前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宣传文化工作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在为“三农”服务这个问题上,宣传文化工作不但不能缺位,而且应当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牢牢关注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努力为农民群众创作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当前我国的农村题材文艺创作还存在着对农村生活深入不够、创作队伍心态浮躁、整体上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研讨会,认真总结我国近年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特别是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有效机制,用我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促进我国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李钊)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京剧形成迄今,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30年来,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而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