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30年:探索与跋涉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05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歌剧《原野》剧照

    歌剧,代表着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折射出文化底蕴的厚重程度。中国歌剧,曾经拥有一批影响深远的作品,唱腔家喻户晓,剧情耳熟能详,强烈吸引了几代观众。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歌剧创作和演出也曾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歌剧佳作不断,歌剧表演人才辈出,在歌剧制作机制上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今天,中国歌剧又处在一个发展关键时刻,回顾过去,思考当下,有益于我们开创中国歌剧的灿烂未来。本期我们特别邀请音乐界的评论家居其宏、作曲家温德青、歌唱家金曼共同探讨中国歌剧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编者 

    过去

在时代舞台上纵情歌唱

居其宏

    思想解放 重建歌剧的独特魅力

    中国歌剧80余年的历史,曾出现过两次歌剧高潮,当年“万口传唱《北风吹》,处处皆闻《洪湖水》,哪个不知《刘三姐》,谁家不哼《红梅赞》”的盛况至今仍令许多人记忆犹新。

    从1978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歌剧界谈论最多的是两个关键词:一为“思想解放”,二为“观念更新”,其目的是让人们从极左文艺思潮和种种僵化模式中解放出来,以自由无羁的创作心态重建歌剧的独特魅力。

    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实践,在思想解放大潮中呈现出复苏的势头。1979年前后在国内各地上演了《星光啊星光》、《壮丽的婚礼》、《启明星》、《护花神》等,虽对以往的歌剧观念有所突破,但整体艺术魅力还远不及《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和《江姐》。

    整个80年代是我国歌剧观念变革和歌剧艺术探索和整体崛起的黄金时代。各种新的文艺思潮、戏剧观念和作曲技法也在歌剧界强势登陆并对创作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形色色的歌剧实验悄然进行。“无场次”、“淡化情节”、“淡化人物”、“中性舞台”、“意识流”、“大写意”等现代戏剧观念和手法都在歌剧创作中轮番登场。

    8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开始出现两极分化、雅俗分流的征兆——一部分剧目向欧洲严肃大歌剧看齐,创作中国的严肃歌剧;一部分剧目向欧美音乐剧看齐,走通俗化之路,创作中国的音乐剧。原来在这雅俗两极之间广大开阔地中生存状态比较活跃的喜歌剧、轻歌剧、歌舞剧、民族歌剧,开始调整自己的坐标,纷纷向雅俗两极靠拢并在两者之间的开阔地带寻求自身独立生存的空间。

    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辽宁歌剧院、哈尔滨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等歌剧重镇,纷纷推出《伤逝》、《大野芳菲》、《仰天长啸》,《原野》、《马可·波罗》、《归去来》、《从前有座山》、《徐福》、《阿里郎》等。其中,金湘的《原野》、施光南的《伤逝》、刘振球的《从前有座山》,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

    繁荣活跃 确立中国歌剧创作主体面貌

    自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大业进一步深化,到新世纪最初8年,我国歌剧音乐剧创作迎来了新时期以来第二个繁荣活跃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自身生存发展之道便是其显著特点。

    严肃歌剧创作依然保持旺盛势头,并牢牢占据新时期我国歌剧创作的主流地位。其间涌现出不少质量上乘的作品,如《屈原》、《张骞》、新版《巫山神女》、《霸王别姬》等,而辽宁歌剧院创作演出的《苍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一时期,新潮作曲家创作的探索性歌剧纷纷在国内上演。郭文景的《狂人日记》及《诗人李白》、谭盾的《茶》以及一些旅居欧美的华人作曲家的歌剧作品如《命若琴弦》、《赌命》等等,也因其各自不同的艺术格调和美学追求而引起国内同行的兴趣和争议。

    多元并存 不同艺术观念各展所长

    市场经济条件下观众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使民族歌剧的生存环境日趋严峻,总政歌剧团在此条件下连续推出《党的女儿》及《野火春风斗古城》并获较大成功,实属不易。各地歌剧院团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计,纷纷创作通俗的轻歌剧、喜歌剧、小剧场歌剧、乡村歌剧或音乐会歌剧,则在走向市场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

    新时期我国歌剧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便是持有不同艺术观念的艺术家各展所长、各逞其技,使歌剧创作呈现出题材多元、体裁多元、风格多元的繁荣景观。

    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歌剧《原野》,其剧本创作、剧诗创作和音乐创作,在“歌剧思维”的统摄下,追求戏剧性和音乐性的严密整合、高度统一和同步展开,强烈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严整的音乐戏剧性构思、各种歌剧音乐形式和手段的成熟运用,构成了此剧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创作于90年代的歌剧《苍原》,在营造音乐戏剧综合美的许多方面可与《原野》相媲美,堪称新时期我国严肃歌剧创作的双璧。

    在剧本创作方面,老一辈剧作家阎肃活力依然,带领一批中青年剧作家向世人奉献出他在新时期的代表作《党的女儿》和《野火春风斗古城》;而万方的《原野》及冯柏铭、黄约若的《苍原》,则把新时期歌剧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作曲家金湘及其代表作《原野》,徐占海及其代表作《苍原》、《归去来》,刘振球及其歌剧《从前有座山》、《巫山神女》,王祖皆、张卓娅及其歌剧《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均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他们对歌剧的音乐艺术规律的认识深度和驾驭水平。

    崛起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作曲家郭文景、谭盾等人,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不但在欧美歌剧舞台上烙下了东方神韵和中华文化的深深印记,也把他们对探索性歌剧的最新思考成果呈现在国内同行面前,成为中国歌剧作曲家中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前卫使者。

    今天

创作演出还缺什么

温德青

    作为“音乐之王”的歌剧,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对比正在蓬勃兴起的科技、经济和体育的国际地位,我们的歌剧文化水准目前还很低。无论是专家还是老百姓,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我们目前的歌剧创演都不算满意。

    首先,经济保障和支持远远不够。有关部门应该把歌剧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以固定财政拨款为主,以企业和基金会的赞助以及票房收入为辅。

    另外,在当前环境下,许多地方团体还不具备演出大型歌剧的能力,与其成为一个二流的大歌剧团还不如集中人才与经费,成为一个一流的室内歌剧团。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如今,室内歌剧也已经成为国际当代歌剧的一个重要品种。

    中国的剧院与歌剧演出单位常常分家,造成“生产与销售”脱钩,演出剧团又出力又赔钱,剧院却坐享其成。不少歌剧演出单位还不能真正实行艺术总监制和歌剧季,每年的艺术活动缺少规划,听众事先也不知道一年将有几个剧目上演,买不了年票,失去最佳宣传时机。

    在我们这里,一个几百人的大剧院每年大概最多只可演2到3部歌剧,而国外剧院平均是8部,每部歌剧演出8到12场。例如,瑞士日内瓦歌剧院下属有合唱团、现代芭蕾舞团、舞美部、演出部,乐队与罗曼丝交响乐团联姻,主演外请名角,排练就在自己的剧场进行。70%的是年票,半年前已出售,学生与退休老人优惠近半,总体票价比中国的便宜。欧洲歌剧院情况也大体如此。

    我国当代作曲家,技术不扎实不全面,音乐语言也陈旧,这是造成歌剧次品与平庸之作过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歌剧创作要求作曲家除了才能之外还要有坚实的、全面的作曲技术,对国内外、过去与今天的歌剧音乐都有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对戏剧性和大型作品的结构也要有充分的感悟与控制能力。

    未来

期待中国流派

金曼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歌剧创作演出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直至今天,“中国歌剧”的概念也只是相对存在。在世界艺术园林中,我们可以说已经存有中国文学、中国美术、中国电影、中国杂技……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已有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的歌剧……但还不能说也有“中国歌剧”了。这里所讲的“中国歌剧”,是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拥有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和杰出表演艺术家,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的艺术门类。

    “中国歌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人的创作、中国的音乐、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歌剧”还应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国歌剧”必须具有独特的品格和气质,能够准确演绎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拥有中国音乐灵魂;是可以用中文唱响世界,能充分展现中国气派的歌剧;是能够为世界所接受,真正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共享的歌剧。

    学派、流派可大可小,规模和影响也有强有弱。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之后,百年内便在国内形成了佛罗伦萨派、威尼斯派、罗马派等歌剧流派;百年后在世界上又有了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俄罗斯歌剧等派别。以发展的眼光看,除了中国歌剧流派外,我们还应当鼓励形成各类歌剧派别,如地域派别;也可以由作曲家而形成派别,以歌剧表演艺术家形成派别。中国歌剧能不能走上世界歌剧舞台的中央,不仅关系到“中国歌剧”概念的能否确立,也将标志中国歌剧的发展是否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因为,“中国歌剧”是一个必须放置在世界范围里才能成立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偏于一隅的剧种概念。

(编辑:李钊)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京剧形成迄今,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30年来,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而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