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武汉人家的文化消费地图
http://www.cflac.org.cn    2008-11-03   作者:廖君   来源:新华网

    从“戏窝子”“戏园子”、卡拉OK、KTV、演艺吧、网吧,到门类齐全的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还有高科技的大剧院、音乐厅……

    改革开放30年来,武汉各类文化场馆和设施逐步建设、完善,周孝熙、孙新建、刘娅这三代武汉人家的文化消费地图也悄然发生着位移,折射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

    老戏迷与中山大道“八颗明珠”

    今年夏天并不炎热,可对于“老武汉”周孝熙和严翠云来说,日子有点难过。因为夏天一到,剧团封箱,戏院封门,好戏难觅。“30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人们的休闲生活大多都在戏院中度过,不管春夏秋冬,天天都有好戏看。”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限,武汉市的各大剧院唱起了主角,各大剧场各有所长:车站路的人民剧院,是名角唱大戏的地方;天声街有天声剧场,孩子们喜欢去那里看木偶戏;兰陵路有中南剧场,经常上演话剧;还有利济路的老民众乐园、江夏剧场,武胜路的和平剧场,清芬路的清芬剧场,前进四路的楚风剧院……说起当年武汉市的各大剧院,74岁的周孝熙是信手拈来,除了中山大道上的“八颗明珠”外,当时武汉三镇剧院星罗棋布。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分布三镇的剧院和戏院多达30多家。

    周孝熙回忆说:“当年,我们一家三口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在中山大道一路‘摸排’,总能找到一家正在演戏的场子。要遇到名角来武汉演出,不通宵排队是买不到票的。”周孝熙儿子周珩告诉记者:“记得1980年在人民剧院上演郭玉昆、高胜麟等名角专场时,我们全家只买到一张票,我进去了,爸爸只能透过门缝往里瞅。”

    周孝熙说,当时剧院的辉煌跟现在歌星演唱会不相伯仲,剧院里经常人挤人,因为没有空调,夏天场子一爆满,经常有观众和演员中暑……

    随着城市变迁和文化设施增多,这些曾给老武汉人带来过无限欢乐的老剧院很多已消失,有的则初颜已改,留下一片追忆。

    孙新建与他的“两菜一汤”

    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的娱乐方式,孙新建笑称为“两菜一汤”——带妻子去舞厅跳舞,一家人去滨江公园唱卡拉OK。如果碰上炎热的夏季,当然还要去吉庆街消夜。

    53岁的孙新建称得上半个文艺圈内人,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武汉市越剧团当过演员。1987年,孙新建当了爸爸,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这家人逐渐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孙新建也成为武汉“夜市文化”消费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舞厅、游戏机厅、卡拉OK、酒吧和迪厅、演艺吧、网吧在武汉三镇出现,让武汉市民真正体验到了“夜生活”的丰富多彩。

    孙新建告诉记者,还记得1995年前后,卡拉OK刚在江城兴起,自己带家人去滨江公园唱歌的情景:露天场地上,一台电视、一部录像机,再加两个大音箱,一两元钱点一首歌,大家排队演唱。“当然不能跟现在的KTV相比,但也别有一番风味。当时,自己还时常去附近的上海滩舞厅,跳跳舞,活动一下身体,买张门票可以跳一天。”

    从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卡拉OK由露天转入室内,各类演艺吧迅速占领市场,网吧逐渐取代了遍布街头的游戏机厅……

    孙新建说,随着演艺吧、卡拉OK厅的兴起,许多人都不愿意在露天唱歌跳舞,现在只有像自己这样“一把年纪”的人,吃完晚饭后,就到家附近的广场上,跟着大家一起唱唱跳跳,还能找到往日的感觉。

    据武汉市文化局文化市场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经过20多年培育和发展,武汉已基本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文物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3300余个。其中,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466个、音像制品经营单位884个、歌舞娱乐场所647个、电子游戏(艺)娱乐场所106个、演出团队40个、电影放映单位22个、文物监管品市场1个,美术经营单位151个。全市文化市场日均接待消费者超过20万人次,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上缴税费近亿元。

    新武汉人的“多元选择”

    说起今年上半年引进武汉的音乐剧《猫》和《音乐之声》,曾获武汉首届“和谐家庭”称号的刘娅一家,仍然回味无穷。

    刘娅一家都是襄樊人,2005年,因工作变动,这个三口之家迁入武汉。他们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选择,成为武汉丰富文化资源的有力印证。

    34岁的刘娅是专业小提琴演奏员,曾在剧团里担任了10年钢琴伴奏。刘娅一家都是音乐剧迷,每逢周末或大型演出抵汉之际,他们便会去捧场。一有时间夫妻俩便带孩子去书店买书,“武昌的几个大书店我们每个月都要去逛一遍。”图书馆也成为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自2004年成功申办中国第八届艺术节,武汉市相继修建23处文化场馆,总投资达41.5亿元,其中包括武汉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中南剧场、武汉美术馆、武汉市艺术学校等。据统计,武汉市目前现有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7座,其中省市级馆3座,藏书770万册。70%以上的社区建有文化室,80%以上的社区建有千册图书室。

    “去年八艺节在湖北举行时,新剧场里上演的新剧目让我们大饱眼福。”从琴台大剧院、田汉剧院、武汉市艺校剧场,到《走进西藏》《家住长江边》《大别山人》《红河谷》等,刘娅如数家珍。

    武汉市文化局博物馆处处长徐家宽说,如今武汉三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是江南江北、遥相呼应。以琴台大剧院为核心的琴台文化艺术中心,与隔江相望的“东湖文谷”,已形成两大文化带。

    (编辑:晓婧)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京剧形成迄今,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30年来,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而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