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街”汉正街的三十年变迁
http://www.cflac.org.cn    2008-10-20   作者:刘紫凌 周梦榕   来源:新华网

    有“天下第一街”美誉的汉正街,是中国个私经济的摇篮,曾诞生过我国第一所私营学校,第一家外来个体户协会……作为引领市场开放搞活的先驱,汉正街的成交量曾多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段辉煌记忆。

    汉正街三十年的变迁,既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流通的发展轨迹,也折射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变革成就。“敢为天下先”的汉正街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从无到有 “汉正街模式”开辟商品流通新纪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无法想象计划经济时期的商品流通模式。那时,从国家下计划--企业生产--国有商业部门收购后定价销售,小到一枚扭扣、一把雨伞,都必需按这个“路线图”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个体户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个人进货、定价销售,会落下个“投机倒把罪”。

    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79年,103位武汉“勇士”开始在汉正街摆摊做生意,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壮举”。汉正街,这条狭窄的中原小街,一举冲破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桎梏,正式拉开了中国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幕。作为中国探索市场经济的试验场,“第一个吃螃蟹”的汉正街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深切关注。

    货到汉正街“活”。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前期,在武汉“两通起飞”的政策鼓励下,汉正街“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吸引全国各地的商贩前来“打货”。汉正街管委会副主任邹慧来说,那段时期,全国很多地方没有市场,汉正街可以集中全国各地的小商品,虽然不一定价格最低,但品种最全、最齐。“满目东西南北货,一街南腔北调人”,是对当时汉正街旺盛景象的真实描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员陈淮曾评价,“汉正街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制度创新之一。“小岗模式”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首钢模式”开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工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汉正街模式”则是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创新。当时国内流传着一句话:在中国,要看对外开放,得去深圳;要看对内搞活,得到汉正街。

    据汉正街管委会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汉正街从一条街到一栋楼,到一片区域,再到各色专业市场,已由103名个体户发展到2.7万经营户,由一条400多米长的小街发展到占地1.67平方公里的大区。现在,汉正街经营的商品,涵盖了家用电器、食品等12大类30万种。

    提档升级 打造品牌和基地甩掉“水货”帽子

    随着经济发展,全国批发市场不断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汉正街市场饱受挤压,辐射范畴日渐萎缩,低质低价低档的“水货”一度充斥市场,汉正街因此陷入“恶性循环”的窘境,交易量被个别新兴市场甩到了后面。

    残酷的现实让汉正街意识到,市场“守”不住,必须与时俱进,提档升级,甩掉“水货市场”帽子,谋求可持续发展。拆迁安置、引资扩建、细分市场,分类招商……汉正街开始步入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的“第二次创业”之道。

    曾任汉正街管委会主任的涂国喜说,经过艰苦建设和发展,汉正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青石板小街狭窄脏乱,棚户商摊,以地为铺,以街为市,各种货物混杂经营,顾客常为一种商品找遍整个街区,扁担、板车与人流交织,拥挤不堪;现在现代化街道宽敞平坦,商户按类搬进专业市场和大楼规范经营,送货打货的车辆直接开到门前,街道整齐干净了,顾客购物也方便舒服多了。

    记者漫步汉正街,只见一幢幢高楼耸立,大型商业社区的感觉呼之欲出。走进汉正街品牌服饰广场,自动的上下扶梯、精致的落地橱窗、绚丽的商品广告、先进的监控系统……如同进了一座豪华商城。商户们告诉记者,这里夏有空调,冬有暖气,批零兼营,价廉物美,很多武汉市民甚至外地游客也喜欢来此逛逛。正在装货的严女士是河南信阳人,她说:“以前远到深圳打货,这里开业后,就转来武汉了。货都一样,还省时间和路费。”

    汉正街市场发展研究所所长边彤介绍,要真正提档升级,还要靠产业基地支撑。以前汉正街走过很长一段时间“前店后厂、下店上厂、东店西厂”的小作坊道路。数不清的小作坊藏身小巷,集吃住、住、生产于一体,既难监管,又不安全。汉正街一时抄袭成风,今天你店里有了新款,我买一件连夜仿制明天就上柜。汉正街就这样沦落为“水货一条街”,市场主体也渐渐局限于本省农村。

    2005年底的一场火灾大大推进了汉正街打造产业基地的步伐。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将6600多家服装作坊、近10万人集体迁出汉正街,到武汉远郊和周边县市建生产基地。几年来,汉川、黄冈等地的一个个基地拔地而起,品牌化、标准化生产,90%的产品供往汉正街。

    树品牌、建基地,有效提升了汉正街的档次。这里现已聚集3万多个中外名优品牌的总经销、总代理,品牌化、规模化格局日益显现,商品流向也日趋多元化,城市消费份额增长迅速。边彤说,近年来,很多武汉的商场、精品店老板都不再跑广州、上海,直接到汉正街进货。

    转变理念  借力科技和文化实现华丽转身

    汉正街,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小商品集市,还依靠科技手段和文化资源,致力于实现由古老向现代交易方式、由低端向高端市场延伸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冲击下,汉正街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注重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通过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现代化的商品交易,通过开发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旅游商贸,大力拓展新兴业态、高端业态。

    “除了摸得着、看得见的变化外,汉正街正在从深层次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翠园礼业公司的总经理王康在汉正街做了十二年生意,他说,老汉正街人采取摊位式经营,喜欢现场、现货、现金的“三现”交易方式,如今越来越依赖电脑和网络,经常上网了解市场行情,寻找货源客源,电子商务正以惊人的速度为人们所熟知和运用。

    在汉正街采访时,一块“中国汉正街电子商务平台”的牌子吸引了记者注意。平台的业务运营总监张果告诉记者,目前已有1800多家入驻,商品交易信息达3万多条,月交易量在100万元左右,其中线上交易20多万元。他说,毕竟平台今年1月才开业,这样的成绩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有了电子商务平台,客户打货可以不出门,通过互联网、电话就可直接看样品、下订单、付资金。王康说,翠园礼业公司从开单销售到超市化销售,从坐商变行商,经营理念和方式一直紧跟形势改进,下一步公司打算开辟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业务增长点,向网络销售进军。

    为了拓展业态,汉正街从简单地“卖商品”转向“既卖商品、又卖文化”的高端综合型商贸寻求空间。近年来,他们特别注重对汉正街商业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建设,经常举行各种专业论坛和宣传活动,提升汉正街人的商业层次和文化品位,从街区市场的建设维护到每个商品的生产销售,都注意通过设计、包装等,赋予其文化内涵和特色。

    同时,汉正街还将商贸优势与周边三特索道、龟山三国城、南岸嘴、龙王庙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连为一体,使之成为武汉文化商贸旅游圈的重要窗口。经过努力,汉正街已签约成为到汉旅游团的固定停靠点。今年4月,第一批旅游团开启了汉正街的商贸旅游,游客们在此购物、参观,并领略积淀了500多年商贸史的汉正街风情。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美术跟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道路。从上世纪“文革”梦中惊醒的美术界,一直走在当代艺术拨乱反正的前列,大胆突破艺术禁区,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上摸索回归正确道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