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http://www.cflac.org.cn    2008-10-16   作者:李宗桂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改革文化体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经验,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9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和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7个改革试点单位的实践,证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其改革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深远而明显的。

    从理论建设的层面考察,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价值,是实践、丰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这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培育“四有”公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去粗取精,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正是对这些思想的积极实践,同时也是对这些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我国多年来的文化建设,固然成果丰硕,但就文化学意义上的建树而言,并不理想。政府主管部门一度重视的是文化的政治功能,或者经济效益(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便是其典型思路)。已经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论著,往往重视的是文化的起源和性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分类、文化的动力等等,而轻视甚至忽视了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主体、文化秩序、文化市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等问题。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建设的角度看,文化体制改革所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的丰富。

    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理论价值,是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党的十五大以来的明确认识,而这两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文化单位和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文化单位,从而按照不同需求发展文化,是文化体制改革带给人们的明晰认识。同时,也是对过去很长时期把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的认识的一种超越,一种进步。

    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文化体制改革的巨大实践意义,更加值得珍视。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是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层面的首要意义。李长春同志指出,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来,破除了就文化论文化、认为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起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破除了就经济抓经济、就发展抓发展的观念,确立了“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思想,认识到文化也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

    创造和培育良好的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实践意义。文化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有独特的发展机制。尊重规律,创新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应当遵循的路子。没有良好的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就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没有优良的文化产品,没有优秀的文化人才。为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体制改革原则:既要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改革的方向是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改革的方向是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通过这样一种创新型思路的改革,才能够达到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最终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具有强劲后续发展势头的、具有创造性的新型文化体制。

    提高政府效能,转变政府职能,结束政企不分、管办合一的管理模式,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是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在于转企改制。传统的把文化单位统统看作事业单位的观念,把文化简单等同于意识形态的观念,由国家统包(俗称“吃皇粮”)而导致的等、靠、要的观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而可能出现的风险的畏难情绪等等,都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的不利因素。但是,这刚好从反面证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只有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做到加强和改进宏观管理,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才能真正重塑市场竞争的主体,培育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才能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的实践意义。文化选择的权利,文化消费的权利,是每个现代公民的当然权利。让人民群众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逻辑要求,是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激发、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

    总的说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的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文化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新型文化主体没有最终确立,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良好的文化环境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文化秩序还没有确立,文化投资文化创造的机制还不够合理。这些问题,都只有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而得到解决。因此,重视并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不是抽象的、玄虚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有助于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

    (作者系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京剧形成迄今,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30年来,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而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