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剧作家魏明伦:奥运精神与中华文明喜相逢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5    作者:张 悦    来源:中国文联网

    8月3日至5日,奥运圣火终于来到巴蜀大地,这片震后的土地迎来了“祥云”。虽然原定于6月中旬的火炬传递因地震的缘故改到了8月上旬,原定于四川7地的火炬传递也因多方面的考虑最终改为了广安、乐山和成都3地,但自信乐观的四川人仍感满足与欣喜。来自四川文艺界的奥运火炬手、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认为,“任何事情都是越到最后越受关注,当大地震的痛苦渐渐平息的时候,全国人民的目光再次聚焦四川,为‘祥云’的到来喊‘加油’、喊‘雄起’,这燃烧的激情与力量直达北京,将助北京奥运成功。”8月4日,记者专访了魏明伦。

    记者:您最初被定为四川自贡的奥运火炬手,调整后现在改为成都火炬手,明天将在成都市区进行火炬传递,您现在的心情如何?这其中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魏明伦:四川地方大而且人才济济,火炬手自然就多一些,再加上对原定的宜宾、自贡等地的奥运火炬手进行了人员调整,将其中的部分火炬手分到广安、乐山和成都,其中还增加了不少抗震英雄和震后幸存者,调整后的四川奥运火炬手有800多人,我作为这八百分之一,当然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了。

    说到当奥运火炬手还有些小插曲。去年8月,北京奥组委通过自贡市政府找到我,希望我能成为代表自贡的奥运火炬手,其中入选的知名人士还有我的自贡老乡、奥运冠军高敏,我和高敏很早就认识,关系也很好,她现在成为乐山的奥运火炬手。我一直期待着火炬的传递,但没料到的是,去年中秋节我与老友聚会时不慎摔跤,导致右脚骨折。奥组委一直很关注我的伤情,看我恢复得不错,还专门派工作人员上门给我量身定做火炬手的服装。我平时身体很好,一口气能走两三里,虽然受了伤但恢复得还算快,现在已经完全好了,一定会好好跑。

    记者:“祥云”火炬在北京传递前的最后一站是四川,您认为奥运火炬在四川传递的意义是什么?

    魏明伦:应该说这其中充满着意外。就当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没有想到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这对于一向乐天知命的四川人来说更是想都没想过。经历过这场大灾难带来的心灵激荡的四川人民,就更加渴望平静,就更需要鼓劲,所以期盼“祥云”驾临,更希望它能带给这片震后的土地否极泰来、吉祥如意之意。虽然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体育赛事,与抗震救灾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奥运精神所传达的平等、博爱以及鼓励人类奋发向上却是共通的,也是对“伤筋动骨”后的四川最好、最有力的鼓舞。

    记者:您与国学专家张昌余合作的《奥运年赋》曾在今年新年钟声敲响之时在北京钟鼓楼朗诵,浩荡的钟声伴着词采华美、气势磅礴的《奥运年赋》宣告2008年奥运年的到来,这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魏明伦:去年12月中旬,我接到北京奥组委的委托书,特邀我写一篇骈文,算是命题作文,字数在300到600字。当时我因右脚骨折坐在轮椅上无法行走,担心在病中伏案写作难出佳作,我是苦吟成文的人,时间实在太紧了,我害怕完不成。但他们还是诚恳地请我配合。于是我找到好友,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学专家张昌余,用了五六天时间,联袂完成了这篇500多字的骈文。

    虽然当时由鲍国安朗诵的《奥运年赋》是已经精简过的,因朗诵时间的缘故由500多字压缩到300字左右,但与中国的航天科技界代表、奥运冠军代表、残奥会代表以及从100万名志愿者中选出来的60名奥运志愿者们一同为奥运年祈福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终身难忘。而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刚刚得知全篇《奥运年赋》现已篆刻在一块大约三四米长的乌木牌匾上,在成都火炬传递结束之后的仪式上,这块牌匾将由四川省政府赠送给北京奥组委。

    记者:在您的这篇《奥运年赋》中既有“黄钟大吕,传奥运之序曲;紫气雄风,奏中华之壮歌”这样浩荡的词章,也有“灼灼鸟巢迎客,纷纷燕子衔泥”、“伴舞绿叶之曲,合唱小草之歌”这样看似很轻的“闲笔”,读起来很有意趣。

    魏明伦:当时奥组委给我“命题作文”的要求是不仅要体现奥运精神、奥运文明,还要体现与中华文明的交融。于是我还写到“西方《体育颂》,东方《大同书》。莎翁浪漫剧,庄子逍遥游。《论语》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圣经》教义,洪水之中共方舟。梦奥林匹斯之众神,登喜玛拉雅之群峰。”最终点出的是奥运精神与中华文明的相逢之喜、相遇而笑。“上善若水,善而不懦;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就是其中主旨。

    奥运志愿者的参与也是其中重要一项,“志愿者”这个称呼,尤其是此次大地震之后的中华民族对此认识得更为深刻。你所说的那几笔很轻的“闲笔”就是写这些志愿者们,他们犹如“燕子衔泥”,仿若“小草之歌”,是“平平常常之群体,浩浩荡荡之大军”,我对他们从心底里充满了深深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