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
http://www.cflac.org.cn   2008-06-24    作者:叶舒宪    来源:中国文联网

    我国的文学传统里有很多关于灾难的记叙,梳理灾难文学,对于今天文艺如何更好地进行对灾后民众精神的救治、避灾经验的总结,将不无益处。神话是文学的源头,华夏神话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灾害。著名的华夏英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或鲧、禹)治水。这三个神话都是讲天灾的。神话的内容是讲述人类所面对的生存困境。而中国神话的特点就是讲述以人为主体,和各种灾害抗争的过程。华夏神话多表现灾难,是不是可以凭印象来说,中国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度?下面的数据出自联合国减灾委的报告:“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这句话的分量非常重,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中的灾难主题很有帮助。中国地震的频度与强度居第一位,台风平均每年七次。我国灾难占全球的比重,是相当惊人的。中国就是苦难中塑造出来的民族,这个民族有巨大的生命力。她对付任何灾难的能力,都超过了那些优越环境中的民族。自有记录以来,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三百年来,全球发生的特大灾害,死亡人数一次达到10万人以上的共50次,中国占26次。而欧洲各国全加起来才3次。从人类的范围讲,我们这一块土地是灾难最深重的。神话通过文学形式来讲灾难,好像是虚幻的,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比小说还假,比灾难片还虚,没什么实际的内容。实际上神话是古代的人类对不可理解的现象的一种解释。这样,灾难对那些把神话当作信仰的人来说,就不那么恐惧了。因为从神话中,古代人已经获得解释:刮风的有风伯,下雨的有雨师,每一个神各司其职。《伊利亚特》一开始就讲天神降灾,这种灾难就是瘟疫。灾难怎么降下来的?是阿波罗神降下来的,因为阿伽门农王霸占了异族的女子,不愿意归还,所以神就降灾惩罚希腊人。“罪与罚”是典型的西方叙事模式,图解了西方人所理解的灾难从何而来的问题。所以在神话信仰中,所有的天灾都是人的原因造成的。在前科学时代,人们对于灾难的解释只有这一种原因。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都没有回避灾难,而且文学中还积淀了很多人们所获得的对于灾难的经验。除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以外,没有被当作经典的民间文学中的例子就太多了。很多农民口里的谚语,实际上都是讲防灾经验的。所有这些与人类共生的动物,包括昆虫在内,在古人眼中都可以是某种征兆。为什么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就要播种下地?那个时候没有挂历没有手表,大自然的物象可以在某一方面提示人该干什么,警惕什么。老百姓民间积累的这种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像什么“蛙吐泡,大雨到”,举不胜举。是这些仰观俯察的本领让我国的先民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存活下来直到今天,还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汉语里没有一个和英文中的Survival相对应的词语。Survival这个词语应该是我们讲文学中的天灾与救世的最重要的经验,它凸显出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所培育出来的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一面。这方面我们的经验丰富。这种本土知识的遗忘会付出代价,尤其是当科学在某些方面力所不及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苛求科学家。就像灾害发生后有人认为做预测的科学家失职了,一点预测能力都没有。这只能说明被崇奉过度的科学在某些方面还无能为力。其实,有的灾害能预测,有的则不能预测。这样就显示出民间经验的宝贵。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呢?因为族群生命赖以存活的经验就贮藏在这里。也就是说民间文学里潜藏着巨大的智慧和生存的经验。东汉的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地动仪的上面有八条龙口含珠子。一旦发生地震,某一方的珠子就会掉下来,吐到下面的蛤蟆嘴里。地动仪中所积累的就是千百年来这个民族的智慧和经验。张衡也是文学家,科学家的头衔是今人加上去的。他的《二京赋》就是汉代文学的高峰。

    文学中还有大量内容不是直接面对自然灾害的,而是描述灾难之后人的精神。今天叫心理治疗。古时候没有这个学科,那时什么都得治,甚至得病也不是个人的事情,是社会群体的事情,要举行群体性的仪式来禳灾、治病。这笔文化遗产中留下来的经验,也是有价值的,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没这个词语的时候说是迷信,因为与西方科学不是一个体系的。用人类学的话说,其中应该蕴藏着千千万万种地方性知识。联合国减灾委将中国定位为世界上少数多灾多难的国家之一,而这个国家正在延续着几千年没有中断的华夏文明!

    与西方相比,我们所经历的灾难比他们要多许多倍。我们生存的环境相对来说要艰苦卓绝许多倍。这次5·12大地震让人震惊的不只是波及范围大和伤亡数字高,让国外震惊的还有在汶川、北川那样高山深谷的穷乡僻壤居然世代生存着那么多的各族人民。

    默哀和降半旗三天,是古老仪式传统的现代重演。人类学讲仪式有两种,一种是定期仪式,随着春种秋收的季节韵律,预先安排好日期。另一种没有固定日子的,叫ritual of crisis,即发生危机时举行的仪式。这是每一个社会都要采用的。今天的默哀和降半旗,相当于危机仪式。由于全民参与,加上媒体的重复播放,全世界为之感动。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瞬间得到极大的强化。由这种仪式提升出的哲理经验,是要把灾难化成有利的东西,变成克服灾难以后的重新动员,重新凝聚。谁懂得这些,谁就能够顺利度过危机。所谓“多难兴邦”,就群体讲,有“居安思危”的道理;就个体而言,有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予以磨难的道理;从文学上讲,则有“穷而后工”的道理。这都是从苦难中总结、提升出来的智慧,是我们走出灾难阴影的精神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