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飞赴汶川见闻:铭记震中人民的坚强
http://www.cflac.org.cn   2008-06-05    作者:余宁    来源:中国文联网

    5月31日9点55分,一架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开始飞速旋转,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机身下的草被吹得压倒在地不停摇摆。当直升飞机离开地面的刹那,本报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采访组记者的心跳情不自禁地加快。这倒不是因为平生第一次坐军用直升机,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此行的目的地是:汶川。这个顷刻间让全国人民揪心、让全世界瞩目的地方,我是否有勇气亲近?

    我身边的这一群身着迷彩服的人面色凝重。他们有一个集体的称谓:解放军总政治部赴地震灾区体验生活文艺小分队。5月30日下午,记者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与他们不期而遇,由于在纪念建军80周年的大型报道中与解放军结下的深厚友谊,记者幸运地成为小分队的一员,踏上了飞往汶川的军用直升机。

    我们此前的身份各有不同,但此刻,我们拥有了共同的身份:战友。我们拥有了共同的目标:记录那些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大家深怕错过了任何一个采访的机会。因此,登机前的等待中,小分队的艺术家们立即开始了采访。数架正在做着起飞前的检查的直升飞机,成为了采访的背景。接受采访的是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余志荣。大家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述这次战斗中英雄们的壮举。地震刚刚发生一个半小时,余志荣就与同事驾驶直升机迅速飞到汶川、北川上空,拍摄了大量图片、录像,为党和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余志荣说,他是羌族人,家就在震中的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现在虽然知道了家人安全,但却一直没有回过家。团里还有不少阿坝籍官兵,他们的家在汶川、茂县、理县等地,但这些弟兄们都是好样的,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回去。大家都在超负荷工作,有的飞行员一天飞行时间高达11个小时。但大家不怕苦,最怕的是天气条件不允许飞行,每次被迫返航时,大家都很难过。余志荣说,其实,每次飞过家的村庄时,都想下去看看亲人,但军人自有军人的天职,祖国这个大家庭此时更需要他。

    飞机越飞越高。当成都平原的绿色出现在眼前时,大家深深地感到,地震之后,顽强的成都平原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大家纷纷按下快门,在心灵的深处留下这片绿色,祈祷这块美丽的土地不再受到侵害。

    10点15分,飞机飞抵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上空。通过舷窗望下去,这座历经千年的水利设施虽然遭遇这场历史罕见的大地震,但依然坚强地发挥着自己的水利灌溉作用。 一分钟后,飞抵紫坪铺大坝上空。这座大坝经受住了考验。地震中,山体大面积滑坡,通往汶川的公路上到处都是塌方体,超过70%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当通往汶川的道路一时无法打通,汶川成为“孤岛”时,只有设法从水路和空中进入。在抗震救灾的初期,紫坪铺大坝成为救援队伍进入山区的中继站。很多官兵正是乘坐冲锋舟从这里出发,进入映秀等地实施救援的,很多受难群众也是从这里登岸被转往外界的。艺术家们说,紫坪铺大坝见证了人民军队快速出击、奔赴灾区救援的英雄壮举,值得永远铭记。

    飞过大坝,进入了岷江的高山峡谷地带。这时,艺术家们的心又一次紧绷起来。不只是因为地形复杂,飞行环境险恶,而是大家通过舷窗看到,峡谷两侧的高山布满了滑坡的痕迹,有的山是半座半座的垮塌。平日里岿然不动的大山都被地震破坏成这个样子,那在地震灾区的群众将会遭受怎样的灾难?大家脸上的表情顿时凝重,心情也变得急切,想早一点到达汶川县城,了解那里的情况。

    10点35分,飞机降落在汶川县城边一处较为开阔的岷江河滩上。刚打开舱门,艺术家们就看到几名战士抬着一名伤员过来,后面还跟着十数名受灾群众。大家加快下机速度,为伤员让开通道。王海鸰、燕燕等拿出相机,拍下战士们转运伤员的瞬间。

    前往汶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路上,艺术家们不时看到垮塌的山体和从山上滚落到路面的巨石。进入县城后,艺术家们发现这里有不少的建筑倒塌,也有大量的建筑虽然墙上有地震波形成的巨大的"x"型裂缝,非常危险,但是却依然挺立在那里。王和声说,前两天,艺术家小分队去了映秀,比起那里来,汶川县城的受损情况要稍微好一些。

    在汶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所在地,艺术家们和127师官兵进行了座谈。127副师长闫玉川介绍,接到命令后,部队就迅速集结,以多种方式奔赴灾区。广大官兵心系灾区人民,赶往灾区救援的心情非常急切。某团团长杨恩红说,抵达灾区后,奉命带领一支由60人组成的突击队员从紫坪铺大坝出发奔赴汶川。一路上,经常遇到飞石和山体滑坡,非常危险。还看到一队队的群众向外转移,有一些群众看到突击队员时,非常激动,都跪在地上,哭着说,亲人解放军来了。这让战士们非常感动,克服重重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汶川县城。因为大家深知,越早到达,就意味着可以抢救更多的生命。

    艺术家们还和武警驻川某部进行了座谈。地震后,这支部队的先期200人在参谋长王毅的带领下,由理县强行军90公里,于13日23时15分到达汶川县城,是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城的抢险救灾队伍。官兵的讲述让深深吸引了艺术家们,他们认真记录,还不时地询问,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

    小分队的艺术家们感动不已,为英勇的部队官兵的感人壮举,为无私的同胞们的大力援助,为不屈的灾区群众重建信心。柳建伟说,汶川地震让中国付出了数万人的生命、巨大的物质损失,这次灾害是世界关注的重大事件。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事件和令人感动的英雄人物,文艺工作者要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激励民族精神。黄定山说,此次到灾区体验生活让自己感到无比震撼,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这种耐受力和顽强的精神,部队文艺工作者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来反映人民在抗灾救灾中英雄壮举,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而在汶川县委办公地,以“万众一心”、“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为内容等书法作品,反映救援被解救群众的漫画《争夺生命》,展现救援场面、物资运输的一幅幅摄影作品,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小分队的艺术家们说,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是他们表现出的乐观精神令人非常感动。这些文艺作品都表达出灾区群众的不畏艰难、重建家园的信心,也体现了对部队官兵、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等救援人员的感谢之情。

    在汶川,记者多次拨打汶川县文联主席杨新松的电话,但一直没有接通。回到成都后,记者终于拨通了他的电话。杨新松介绍说,现在汶川成立了震中文艺小分队,不时为部队官兵、受灾群众进行演出,节目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很受官兵和百姓的喜欢。《汶川,不哭》等汶川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节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有党和政府的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援,灾区人民一定会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