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聚焦生命的顽强——访中国摄协副主席张桐胜
http://www.cflac.org.cn   2008-06-03    作者:余宁    来源:中国文联网

    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灾区人民的安危一直是中国摄协副主席张桐胜心中的牵挂。5月23日,张桐胜来到了四川地震灾区,在10多天时间内,他深入到北川、映秀、都江堰、红白镇、龙门镇等地,几乎走遍了所有的重灾区,拍摄了数千张照片。作为能直观、及时反映现实的摄影艺术,如何更好地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十多天的拍摄,张桐胜对汶川地震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看到被撕裂的山体还在滑坡,看到从山上滚落到路面的巨石,看到变为一片片废墟的房屋,张桐胜深深地感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太巨大了。在彭州龙门镇拍摄的时候,他看到一片巨石阵,可是这些巨石不像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因为周围离山比较远,这些石块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询问当地群众后得知,这些石块全是从地下涌出的。张桐胜很感慨,这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能造成这样的地质变化!所以,他所拍摄的作品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展示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承受的苦难,从而警示人们要深刻地认识地球、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灾害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张桐胜说,虽然汶川地震震级很高,灾区地域广阔、群山纵横,给抗震救援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大灾有大爱,通过这场灾难,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得到充分体现,所有的中国人,不分老幼,不分南北,都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也积极行动,用自己的方式抗震救灾。现在很多文艺工作者已经深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利用自己擅长的文艺形式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还应该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抗震救灾题材的文艺作品,鼓舞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

    “摄影不是一按快门就完成了,它不是简单的影像纪录,而是一门艺术。”张桐胜说,因此他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不是只能勾起人痛苦回忆的惨烈的情景再现,而是要让人看到地震的破坏性,要让人们对地震有所思考。在洛水镇拍摄的时候,他在一片废墟中看到一尊石膏雕塑,根据现场残留的颜料、画笔,可以推测出这里原来是一家经营文化艺术用品的商店。张桐胜灵感突现,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镜头中,石膏雕塑孤零零地审视着这个残破的世界。

    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地震面前,人又是坚强的。张桐胜说,自己的照片完全是按照预先计划的主题拍摄的,体现了自己的摄影理念。有些照片的效果达到了自己的要求,比如,有一张是拍摄北川中学的,坍塌后的学校废墟上,惟有旗杆没有倒,依然挺立。为了表示对北川中学遇难学生的哀悼,旗杆上的国旗降半旗。国旗鲜红,迎风飘扬。废墟前的台阶上,为缅怀遇难者而摆满了蜡烛。还有一张是拍摄医院的,医院成为一片瓦砾,废墟中仍可见红十字的标志。这些照片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生命的顽强。

    张桐胜还为很多获救的孩子们拍摄了照片。在都江堰,他为乐刘会一家拍摄了全家福。张桐胜说,5月15日早上10点,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困在废墟中60多个小时的乐刘会,她在废墟内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让人们看到了她的坚强!乐刘会见到救援人员时说:“我就知道你们会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她还在砖瓦下笑着对救援人员招招手:“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保护我自己的。你们来救我,我很感谢你们!”张桐胜说,乐刘会身上体现了新一代人的坚强,也让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为了节省时间,张桐胜一天只吃一顿饭,尽可能把时间留给拍摄。为了深入到灾区,他一天驱车数百公里。张桐胜说,自己十多天的拍摄过程可以说是充满艰险的。由于余震不断,前往映秀的道路两边的山体已经变得非常脆弱,不时有山体滑坡发生和巨石滚下。一次,张桐胜乘坐的车刚通过一座山体,后面就发生了滑坡,腾起很大的尘雾,滚石随着巨响坠落河中。还有一次,张桐胜在什邡红白镇的废墟上拍摄时,突然发生了余震,周围危房开始摇晃,往下掉土渣。他连忙撤出危险地带,才幸免于难。

    现在,张桐胜一家三口都在四川。他的妻子是解放军306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在地震发生之后第二天,就随医院救援队来到北川救治地震中的伤员,一驻扎就是十多天。他的儿子在位于新都的四川音乐学院学习。地震后,张桐胜建议他继续留在学校当志愿者,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张桐胜说,儿子和他的同学们积极参加抗震救灾,献了血,还捐了款。他们一家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震救灾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