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中国,请记住这样一个陆航团
http://www.cflac.org.cn   2008-06-03    作者:柳建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汶川大地震,灾难骤降川西北,中国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汶川大地震,十多万官兵雷霆出击,几百万国人奋不顾身投入抢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命的奇迹。汶川大地震,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奔赴震中地区,冒着生命危险,发出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的号令,发出了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一时代最强音。汶川大地震,震落了覆盖心灵的尘埃,震碎了束缚中国的枷锁,震醒了所有中国人的良知,震出了生命的尊严——全国哀悼日里,13亿炎黄子孙用低垂三分钟头颅的方式,向世界诠释了什么叫作以人为本。汶川大地震,让古老而现代的中国,在多灾多难的2008年的5月,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

    这是我踏进灾区一周来,对于中国全新的认识和判断。我期望着汶川的震痛能痛出一个崭新的中国。我期望着这股让世界感到惊讶的在大灾难中凝聚起来的空前的中国力量,不会再次经不起日常生活的磨洗而涣散。我期望着2008年5月闪耀在中国人身上的人性的光辉永远不会黯淡。我期望着2008年5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互信、互爱、互帮、互助的核心价值从此能被国人珍视,永远不再扭曲变形。我期望着大灾之后,中国的大地上,震不垮、冲不走的建筑从此变成中小学的教学楼……

    然而,我清醒地知道达成我的这些期望,也是国人的期望到底有多难。因为中华民族的天性里,善于遗忘的基因特征过于明显,中国人的头脑里,最少的意识是忧患。不用去翻中国的厚厚的史书,只用回顾一下1998年的大洪水和2003年的非典便知我的这种担忧决不是杞人忧天。

    怎么办?对抗遗忘的最佳方式自然是牢记牢记再牢记,镌刻般地牢记。镌刻般的记忆永远是以细节和个体的形象呈现的。中国人要想改变善于遗忘的基因,必须学会分辨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什么是决定重大事件走向的基础力量,而不能让记忆只停留在灾区如今是遍地英雄的模糊观感上。

    关于汶川大地震,我们应该牢记军民舍生忘死的对他人生命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营救,我们应该牢记那些为救孩子和学生像永恒雕像般死去的母亲和教师,我们应该记住“敬礼娃娃”、“可乐男孩”、废墟上的爱情守候,同样我们也应该牢记那些影响重大事件走向的人和事。在这里我想提醒国人要牢牢记住成都军区陆航团。

    为什么要记住这个陆航团呢?因为这个团的官兵为2008中国抗震救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

    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地震发生后,该团在没有接到任何预先号令的情况下,仅用半个小时时间就完成了起飞前的一切准备,所有机组都进入了待飞状态。15点45分,奉上级命令,副团长姜广伟机组和参谋长杨磊机组紧急起飞,在能见度不足三百米的天气条件下,飞临都江堰,在震后一个半小时内向中央决策层报告了灾区的受灾情况。13日天一亮,该团冒着中雨,紧急起飞28架次,迅速查明了北川、青川、绵竹等重灾区的灾情。在通信交通全面中断、余震不断的震后第一个时间段内,是这个团的全团官兵冒死飞行、侦察到全局性的灾情,为中央决策层提供了部署抗震救灾战役的基本依据。

    重灾区绵阳是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大震后备受世界关注。成都军区陆航团在13日便运送12名专家到这一山高谷深的险地查看事关国家安危、几百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设施的受损情况,并成功转移了在危险区内被困的17名国宝级科学家。这一系列的行动,让高层能及时回答国际社会的疑问,保证了国防工业精英人员的安全。

    5月14日,又是这个陆航团的杨磊机组,冒着机毁人亡的危险,强行飞抵已被地震彻底毁损的映秀镇,给震中汶川这个已经与世隔绝48小时的孤岛上的近十万群众,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给对汶川牵肠挂肚的中央领导报告了震中的受损情况。这一冒险的飞行,为高层评估这次震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被汶川藏族同胞称作“空中吉祥鸟”的直升飞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为几个陆航团兵力的投入,这次救灾达到了国际救援的先进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直升飞机在震灾救命的黄金时段,一共救出危重伤者一千多名。没有这几十只“空中吉祥鸟”的投入,这一千多生命多数都会在人们无奈无助的注目中终止。直到今日,也就是震灾发生后的第19天,直升飞机还在北川、安县、汶川、理县和绵竹的上空来回穿梭,为因道路阻断深陷孤岛的几个乡镇的8万多灾民和救灾军民空运生活必需品,为在二十几个风险犹存的堰塞湖上奋力排险的大军运送给养。我要提醒大家记住:来自其他军区陆航团的飞机之所以能在灾区山高谷深、地形和天气异常复杂的环境中安全飞行,得力于成都军区陆航团一大队大队长伍安国手把手地带飞。在过去的19天里,这个家在重灾区安县的特级飞行员,用15天时间带领兄弟团的几十架飞机,飞了近百架次。

    堰塞湖在半个月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个完全陌生的名词。如今,堰塞湖在中国已变得妇孺皆知,唐家山堰塞湖和其他二十几个堰塞湖还在向世人证明着什么叫作祸不单行。5月30日下午,当我们在绵阳九洲体育馆采访受灾群众时,绵阳城区正在疏散十几万居民,唐家山堰塞湖仍然处在高危期。在此之前,北川漩坪乡、禹里乡早已成为泽国,大禹纪念馆已沉入堰塞湖中,李白的故乡江油因为这个堰塞湖悬在头顶,已经疏散了近20万人。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今天尚能控制,应该给成都军区陆航团记一大功。5月16日,全体救灾大军还在奋力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时候,唐家山堰塞湖已经在悄悄积蓄它的邪恶的力量,准备再次给苦难的绵阳致命的一击。这天,伍安国大队长驾机飞临北川县城运送危重伤员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巨大的悬湖。5月17日,卫星图片上,这个悬湖露出了它藏不住的狰狞。5月18日,高层下令查清所有震区堰塞湖导致的险情。5月19日上午,姜广伟机组紧急起飞,用单轮着地加悬停的高难飞行动作,把12个水利专家送到了唐家山上。从5月22日到今天,已有几十万面临堰塞湖次生灭顶之灾的灾区人民和救援大军有序地被疏散到了安全地带。

    5月27日上午,我搭乘92744号直升机,从高空俯瞰过唐家山堰塞湖的全貌。那时它已经积蓄了一亿五千万立方米的水,准备从六百米的高处再次洗劫川西北。一亿五千万立方米的水从六百米的高处倾泻而下,是一种什么样强度的灾难呢?我用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数字说明一下吧。1998年8月16日,最大的第四次洪峰通过沙市,这次洪峰的流量是每秒八万立方米。一亿五千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1998第四次洪峰时的洪水从高达六百米的唐家山向已经是满目疮痍的川西北肆虐近20分钟。如果姜广伟机组不敢冒险把专家组送到唐家山上,川西北很可能再遭灭顶之灾。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直升飞机在飞机家族中属于低空飞行器,其安全性在飞机家族中排名最低,一股突然袭来的气流,一根高压线,一根枯树枝,都可能给直升飞机带来致命一击。这次大灾发生后,全世界的观众都能通过电视媒介看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影像,西方媒体旋即给中国领导人高度的评价,全国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从高层领导人的行动上,获得了战胜灾害的必胜的信心。可以说,没有党和国家领导集体舍生忘死亲临一线靠前指挥,这次大灾造成的损失会比现在多出许多倍。我们由衷地为我们有这样一批领袖感到骄傲和幸运。十几个政治局以上的领导人都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牢记的瞬间。同时,我们也应该牢记是谁在地面道路严重受损、余震不断、天气变化无常的情况下,及时、安全地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首长、四川省的领导和指挥千军万马救灾的一百多位将军送到一线的。他们是中国的陆军航空兵。

    成都军区陆航团又是执行首长专机任务最多的陆航团。截至5月30日,成都军区陆航团已保障视察灾情、指挥救灾的中央和军委首长专机20架次,保障四川省、各部委、各军区各兵种、集团军首长用机一百多架次。可以说,成都军区陆航团的卓越而稳定的表现,为抗震救灾的战略部署能做到井然有序,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让我们再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吧,他叫余志荣,职务是成都军区陆航团团长。他是这个英雄团队的领头雁,在过去的19天里,余志荣都是驾驶中央和中央军委首长专机的机长。

    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记住:余志荣团长是羌族人,他的家就住在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地震发生后的6天里,他与父母、4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彻底失去了联系,在这6天里,他曾6次驾机低空飞过自己的家乡,他能清楚地看见父母和弟弟、妹妹家的房屋已成一处处废墟,但他没有一次让飞机在自己的家乡上空悬停。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话。成都军区陆航团的飞行员,有7名家都在重灾区。在执行各种任务时,他们数十次驾机飞越过自己的家乡,他们也没一人让飞机停在自家的门前,看一眼废墟中是否埋着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对飞行员来说,做这样一系列动作,只需要短短的5分钟。我认为,这也是值得传诵的佳话。

    让人欣慰的是,余团长和他战友们的父母和亲人,如今都健康地活着,每天都能在救灾帐篷外看着他们的儿子和兄弟驾着飞机载着各种物资在空中像吉祥鸟一样来回穿梭。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如何走出苦难呢?那就意味着万劫不复。让我们从记着成都军区陆航团开始踏上对抗遗忘的艰难征程吧。

    文章写到这里,已是5月31日凌晨3时,我睡了4个小时后,又在上午10点30分,乘成都军区陆航团的直升机飞往震中汶川县城采访。在空中俯瞰汶川大地,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山崩地裂。下午两点35分,我们乘坐藏族飞行员多么秀驾驶的飞机飞回成都。在映秀附近上空,我们的直升机遇到了浓云和气流,这时我才明白直升机确实是种风险极大的飞行器。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当我们在空降兵部队采访的时候,我听到了昨天下午一架直升机在映秀空域失踪的消息。我心里不禁一沉。面对抗震救灾战役第一次伟大而惨烈的牺牲,我只能默默祈祷,祈祷这架飞机上的所有人都能奇迹生还。

    2008.5.31于四川灾区

    2008.6.1于成都  

    (作者为解放军总政治部赴灾区创作文艺小分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