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前 节制是记者采访的一种美德
http://www.cflac.org.cn   2008-05-22    作者:秦宁    来源:人民网

    中国心理学界联合人民网发布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对儿童的采访: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

    这一倡议是及时的,是理性的,也是人道的,极富现实针对性,比如我们看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个案:被埋废墟里,9岁小学生唱着歌等着被救;面对媒体频繁采访,孩子却情绪失控,变得十分惊恐,开始大喊大叫,拒绝所有人接近。

    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我们都不愿意看到,但又找不出“元凶”。因为记者们一定会一脸无辜,认为这是无心之失,这是职业要求。但必须承认,正是一些记者的言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创伤,从而变得崩溃。正如一句歌词所唱的:“你不懂我伤有多深,要剥开伤口总是很残忍”。记者的多番追问,貌似有理,但殊不知这是在剥开孩子的伤口。

    其实,一些记者采访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得体,还有很多。当然,很多记者还是很善解人意的,兹不赘述。

    体贴是一种美德,节制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无法做到体贴,请做到节制和收敛。因为你们的这些不得体行为,会造成多重伤害。

    其一、使受访者厌恶、厌烦,甚至受到伤害。遭受震难,已是人生大不幸,已是对心理的巨大戕害,当心理还没缓冲时,如果记者无休止地采访,这采访就是伤害。如果说再度采访是二次伤害,那么十几次、几十次地采访,无疑是对人心翻来覆去地揉捏,岂能忍心?

    其二、会延误救治时间,对受伤者的身体造成损害。比如,被埋在废墟里许久的伤者,被营救出来时,眼睛最害怕强光,那些闪烁不停的强光对他们的眼睛无疑是强烈的灼伤。再比如,有的记者乱闯手术室,不停地不停地询问伤者和医生,这就必然延宕医生珍贵的救治时间。

    其三、片面追求现场的惨烈,给他人造成心理不适。有的记者沉迷于技术理性,汲汲于拍摄那些恐怖性的场景,有的媒体不经过谨慎推敲,就把那些过于惊悚的图片发布出来,令人观之心堵、恐慌。正因为此,有人提议,媒体在发布灾区照片时,要冷静、有节制,不要一味发布过于悲惨和恐怖的图片,以减少对生者的不良刺激。

    “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一定程度上说,笔者以为记者的过度采访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干预方面的常识,不懂得心理学。当然,也不排除与媒体的激烈竞争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采访不是帮忙,而是添乱。

    “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请记住,记者在什么时候,职业属性都要从属于人性,要服从于良知,尤其在灾区群众亟需伸出援手的时候。笔者曾看到一篇名为《记者忆述: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 》的文章——中新社几名记者在灾区前线,面对那一张张泪脸,面对哀求的目光,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他们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救人,十万火急”!

    大爱无痕。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相反,如果自私,难免残忍。在救灾现场,有时,一份柔软的关怀,一个温和的眼神,一种及时的帮助,一声温暖的问候,或许才是一篇精彩报道真正的精神内涵。

    因此,针对心理学界的倡议,每个记者都应抽出一点时间,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最后,向在抗灾一线奋战的新闻同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