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谈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更多人
http://www.cflac.org.cn    2008-03-14    作者:    来源:中国文联网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新华社《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3月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邀请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就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惠及全民、造福后世、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程。近年来,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日益受到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我国图书馆事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文化建设等工作都卓有成效。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区域平衡、加强人才培养,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编者

积极开展公益性文艺活动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

本报记者 余 宁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呼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等。作为人民团体,中国文联如何根据自身特点,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

    覃志刚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在近年来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覃志刚认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很紧迫的任务。他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正在从一般温饱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文化发展带来活力,对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设施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压力加大,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保障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尤为紧迫。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覃志刚还从一个侧面分析了公共文化面临的现状。他说,社区要有文化馆,农村要有文化站,这些都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一些社区文化馆站的建设没有能及时跟上。而香港等地区和其它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在香港,房地产商在开发楼盘、建立社区的时候,就有对文化设施或者活动空间的规划。建成之后面向社会团体采取招标的方式,政府给予中标的团体相应的政策和经济资助,这样,团体之间就既有竞争,也有发展的压力。现在中央已经很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保证农民能看到电影、阅读报刊等等,但这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作为人民团体,如何配合政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呢?覃志刚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从加强政府职能角度提出的要求,但是中国文联还是要积极响应这项文化政策。中国文联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中国文联在文化硬件建设上涉及的比较少,主要发挥的是软件作用。在这方面,中国文联有自身特点,文联是艺术家之家,文联拥有众多的艺术家资源,应引导和号召艺术家在各级文化馆站中,发挥指导、组织、开展群众喜爱的文艺活动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帮助指导基层文艺工作者,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

    覃志刚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还提到“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雕塑、绘画、工艺品、风俗、技艺等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中国文联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公益性惠民文化活动就有力地配合了这些要求。“送欢乐、下基层”是为基层服务的,选择的地点很有代表性,都是条件艰苦、特别需要文化的老少边穷地区。那些地区的人们很需要文化,对文化非常渴求。虽然目前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只能到有限的地方,但所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这项活动让基层群众看到了高层次的文艺演出,体会到了艺术家的关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欢乐、下基层”还形成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就是积极引导各级文联和广大艺术家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此外,艺术家一方面到基层、到群众中间发挥作用,一方面也可以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广大艺术家也深深理解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也要回报人民这个道理。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讲得很好,“百花报沃土,艺术献人民”。

    实际上,中国文联及各全国性文艺家协会一直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覃志刚介绍说,中国文联这些年来举办了很多公益性文化活动,如“送欢乐、下基层”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中国职工艺术节,将要举办的中国农民艺术节等等,还包括各个全国性文艺家协会举办的一些活动,如“送欢笑、下基层”,中国书法家进万家等活动。这些都是在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

    覃志刚说,如今,我国迎来了文化建设的新时期,要积极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观念。高雅艺术需要国家的支持,而作为基础的群众文化也同样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发展群众文化。普通老百姓对于现在的高票价还不能接受,看一场演出比较难,因此必须经常举办一些高水平、低价位的文艺演出活动。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政府要积极鼓励,加大投入。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积极参与 发挥优势 有所作为

——访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代表

本报记者 彭 宽

    “两会”期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话题成为许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李牧就此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成为今天许多人关注的话题。应该说,许多年来,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一直在努力发展和完善这一体系,各级图书馆、全国文化综合服务站等社会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诸多项目的实施,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作为联系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文联,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呢?

    李牧:政府在建设和完善这样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过程中,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不断提高这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在这里面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在于可以联系和组织广大的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文化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经过物化就成为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图书、戏剧、音乐、舞蹈、杂技演出等等,动员艺术家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产品,并通过这个服务体系覆盖到全体人民,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另外,直接面向大众的文化服务也需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这样能够使服务不断提高水平和质量。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可以组织艺术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专业指导的作用,他们在各个艺术专业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这恰恰是基层所缺乏的。所以,文联应当积极参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利用自身的优势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中国文联和所属各文艺家协会进行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是否就是文联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的一个有效举措?

    李牧:中国文联和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一直在搞“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在元旦、春节节日期间,比较集中地给人民群众送去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一个很好的服务形式,也是中国文联一个很好的工作品牌。这项活动多年坚持下来,已经得到了全国各方面的欢迎和认可,我们会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而且要越做越好,这无疑是在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我们的努力。不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经常性的,不是只在节日期间才有。送文化下乡,需要“长(常)下乡”,除了一个长短的“长”,还有一个经常的“常”,“长”是说这个事情要长期坚持,“常”是说我们要经常下去,创造更多的条件、机会,鼓励和引导优秀的文艺作品到基层去。“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不仅中国文联、全国各文艺家协会要做,各省文联、省文艺家协会也要做,各个文化单位包括各文艺院团也都应该积极地做。这样,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既有完整的硬件和网络,又有良好的软件,包括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文联将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李牧: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作为专业性的人民团体,优势就在于我们联系着许多优秀的专业艺术家,而他们是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直接的生产者和创作者,他们有专业的特长,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各文艺家协会的情况不同,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怎么去实际开展工作,需要根据不同艺术门类和专业组织的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具体情况来具体设计。我们还可以采取网络等现代化的传输手段和先进的传媒技术,增强我们的服务能力。总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应该积极参与,发挥优势,有所作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彭 宽

    3月13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等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就“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

    周和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通俗地讲就是政府出钱、相关的文化机构免费提供、老百姓免费享受的文化服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音乐厅、文化站等。主要内容是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等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

    周和平介绍了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周和平说,近年来,各地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步伐明显地加快:一是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全国共有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2791个,文化馆3214个(含群艺馆),博物馆1634个,艺术表演团体2866个,剧场1839个,文化站36874个,社区和村文化室13万多个。截至2006年,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有51万人,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有5亿册,全国文物机构共有文物藏品1845万件。文化事业的投入也在逐年地增加。2001年至2006年全国文化事业的总投入达到654亿元,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2006年达到11.91元;文化设施建设明显加快,2001年至2006年,全国对文化设施建设实际完成投资174亿元,面积达到478万平方米。其中国家一级重点项目总面积达到62万平方米,总投资达到90亿元。全国投资亿元以上的已竣工项目达到55个。另外,国家投资4.83亿元,地方配套投资14.2亿元,对全国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予以补助。同时,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投入近40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实施了一些全国性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比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以互联网、卫星网、移动存储、光盘、数字电视等形式提供资源共享服务。现在已有6万多小时的资源,包括电影、戏剧、农业科技、法律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受到基层的欢迎。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24.7亿元支持工程建设,这个工程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另外,这几年陆续实施了送书下乡工程,即中央财政出钱,为贫困县和其中的乡镇送书,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的问题。此外,还实施了流动舞台车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亿元,为剧团和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了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最近还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777名。目前正在酝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颁布。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实行了国有博物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此外,推动全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各地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政府买单、群众免费享受服务的形式。一些地方还摸索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周和平介绍说,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对于今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周和平介绍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在农村,以解决农民公共文化设施贫乏为重点,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五年中,每个乡镇建设文化站的任务要完成,同时,要使这些文化机构能够正常地运转,中央财政将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使图书馆有钱买书、美术馆可以收集美术品开展活动、剧团可以有钱买戏,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加大重点实施工程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0年全国的节目总量要达到10万小时的资源。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使覆盖城乡的服务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当然还要继续推动其他的一些文化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因地制宜,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简少玉(台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是仓廪实而又衣食足。钱袋子鼓起来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是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体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一些地方的农民吃不愁、穿不愁,却为无处娱乐发起了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文化建设缺位。由于农村文化建设脱节,农村中不良现象、不良旧俗沉渣泛起。一些地方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讲生产、讲增收的多,讲文化设施建设和提高人素质的少,对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就丢掉,有些地方的农民还经常参与不健康的文体活动。这一方面和认识不到位及地方财政困难、农村经济发展任务有关,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农村文化工作制度和工作队伍,没能做到将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在部署工作、下乡支农、经费保障上对农村文化建设这一块都存在“缺位”。

    经费投入不足。据调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尚未形成体系,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的活动经费均未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文化站无活动经费,设备陈旧没能及时更新,再加上前几年文化市场管理“费”改“税”等因素的影响,“以文补文”收入急剧减少,农村文化站自身的造血功能弱化,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四难”问题还比较突出。

    保障机制缺乏。新农村建设为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已出台了新的要求,但尚未出台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如何扶持农户建设文化大院、中心户、文化室,如何支持农民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如何扶持民间业余剧团发展,如何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文化实体等,还缺乏具体明确的政策,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税费负担偏重、活力不足、没有优惠政策等问题。

    专业人才匮乏。乡镇文化站的专职文化工作者少。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不少文化从业人员不具备应有的学历和专业特长,难以胜任农村文化辅导、创作等工作。文化从业人员待遇低,思想不稳定。加上这些人员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致使许多人员不安心工作,工作热情不高。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速农村文化脱贫,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多方配合、努力,更要与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与群众素质紧密结合。按照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从设施相对完整、公共服务加强,体制机制理顺、资源有效利用,队伍不断壮大、自办文化活跃,产业发展较快、“四难”基本解决,文明程度和素质有所提高、文化作用得到发挥等方面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做到“六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纳入创造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考评指标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实现。

    其次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明确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主体地位,并纳入财政支出预算中。政府在建设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应切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保证必要的投入。同时建议参照计生、科普、普法按人头比例提取农村文化普及费,并逐年增加,真正让群众普遍受益;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明确文化市场的管理“费”改“税”后的资金,用于建立省、市、县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的发展;明确文化服务站(中心)作为必设机构,列入编制。

    发展农村文化,还需要支持农民兴办文化产业。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建立“帮扶共建”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把“要他干”变成“他要干”。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扶持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和农民职业、业余剧团的发展,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发挥文联独特优势

    傅磬(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我认为,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文联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才优势的,因为我们囊括了各个艺术门类,可以把立体的艺术送给老百姓。为此,广西文联成立了“三贴近”艺术团,每年元旦前后我们都组织三到五场演出,把艺术送到广西各地的很多村寨、港口、厂矿,很受当地老百姓欢迎。艺术家们也非常愿意参加我们这项活动。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给予资金保证。该艺术团分别设立了文艺创作、书画摄影辅导、艺术演出、影视制作等不同门类的艺术服务小分团,在组织综合性活动时,由广西文联出面召集策划,各分团协同进行。平时,各分团分别发挥他们的联络能力,积极与各基层单位联系,不断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和艺术辅导。“下基层”系列展演以及相关的文艺采风活动启动至今,多次组织文艺家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服务,受到广泛的社会赞誉,已经成为我们一个宝贵的文化品牌。以后我们还要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把我们的“三贴近”艺术团做大做强,给城乡百姓带去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进文化信息共享进高校

    刘明华(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正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但是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信息分中心和基层站点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群众对该工程了解不多,访问速度较慢,图像欠清晰,访问量小。而各高校和部分社区在技术和设备上都具有很好的条件,师生、居民对文化信息,尤其是民族文化方面的信息有大量的需求,而网络资源相对缺乏。如何让大量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走进高校,让广大师生和居民享受到丰富的数字文化大餐,是共享工程的决策者和具体实施者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可以启动“共享工程进高校和社区”工程,在资源建设、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制订一个长远的实施规划,先选择部分高校,先试点,再整体推进,以确保这一计划顺利有效地实施。在各高校建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并在管理模式、技术服务等方面由各高校制定相关配套的措施,以保证“共享工程进高校”长久实施。

社区需要文化绿洲

    张承芬(济南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最佳场所。然而在城市住宅建设中,社区图书馆建设却凤毛麟角,许多居民在享受了社区幽雅的居住环境及齐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的同时,无不感叹在社区内缺乏一块“文化绿洲”。社区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它与提高人口素质,丰富人民生活,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应突出舒适、高效、实用、灵活、方便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家的感受,是那种小型、方便居民、贴近社会、具有社区特色的图书馆模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提供书刊的“图书”馆。

  大会图片    更多>>
濮存昕委员接受采访
冯小刚委员接受采访
王次炤委员
陈醉委员
阎维文委员
文艺界代表委员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