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强:把歌声献给父老乡亲
http://www.cflac.org.cn    2008-02-26   作者:高 峰   来源:中国文联网

戴玉强为钦州百姓高歌一曲《我的太阳》。中国文联网 孟祥宁 摄

    1月1日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赴广西钦州慰问活动的演出现场,当戴玉强手持鲜花刚刚走上舞台,观众席中就一片叫好声。他引吭高歌一首《我的太阳》,让人们领略到这位“歌剧王子”的不凡功力。

    可是,现场的观众并不知道,舞台上神采奕奕的戴玉强正在发着高烧。他顾不上身体的不适,依然用饱满的精神回报钦州群众的热情。他们也无法知道,戴玉强此次前来钦州演出推掉了多少商演。

    是南疆城市的美丽吸引着他吗?不尽然,这里还有戴玉强更难割舍的农村情结。这位如今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的歌唱家,正是从一个农村娃成长起来的。

    戴玉强出生在河北廊坊文安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们全家人都喜欢没事亮开嗓子唱两句。父母亲遗传给了戴玉强一副好嗓子,可家里人谁也没想到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小时候,戴玉强除了时不时听他大嗓门的父亲吼几嗓子,很少能听见有什么可以称之为音乐的东西。虽然他是家里的老小,但戴玉强7岁就开始干农活,打猪草、砍柴、养兔……14岁的时候,他开始在课余时间挣工分,一个强劳力一天挣10分,合八九毛钱,他一天挣4分,合三四毛钱。也许正是这种艰苦生活的磨练,造就了他日后在艺术道路上不畏艰苦的精神。

    高中毕业后,戴玉强考入北京煤矿学校学建筑。学校大喇叭里播放的《祝酒歌》等歌曲听多了,他都能唱。这个学建筑的小伙子心里崇拜的却是关贵敏、李双江、吴雁泽等歌唱家。听说哪有演唱会,不管多远,他都想方设法去看。

    毕业后,22岁的戴玉强在一家建筑队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辞去了工作,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歌剧表演。从这时起,他才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戴玉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但度过的也是一段艰难的时光。他靠打工糊口,利用课余时间帮装修公司搞预算、监工、装饰装修,后来还在北京昌平沙河镇开了一家小装修门市部。租住在人家楼梯下的半间房里,只能放下一张折叠床,顿顿吃烙饼就黄瓜。

    就这样在艰苦中度过了3年的学习时光后,戴玉强来到山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上世纪80年代末,流行音乐风头正劲,歌剧团没歌剧可演,可是他不甘心,又跑回北京,等待机会。那时候,北京就是他心中的维也纳。

    1995年,戴玉强终于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歌剧《图兰多》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戴玉强出演男主角卡拉夫王子。他的演唱令观众大为震惊,他以出色的音乐悟性、娴熟的表演技巧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把卡拉夫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戴玉强声音饱满结实,情感充沛。观众都屏住了呼吸,然后报以欢呼和掌声。就在这个时候,戴玉强知道,自己成功了。

    如此艰难的成长之路,让戴玉强更深刻地领悟到一个艺术家应当肩负更多的责任。他的成功是社会给予的,他要回报给社会的应该更多。所以,在他看来艺术是不可用来交易的,甚至参加商业演出他也从不计较价钱。他说:“搞歌剧艺术的人恐怕都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你不可能一门心思挣钱享受,因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要用全身心来演唱。说白了,你没法一边点着钞票一边惦着艺术,这里头没有中庸。”

    对于参加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这种大型公益活动,戴玉强认为自己义不容辞。这是党和政府对基层群众的文化关怀,作为艺术工作者就是要将这种关怀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一首歌、一支舞都会给基层群众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或许还能播下艺术的种子。

    从农村走出的戴玉强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他这个农民的儿子能有机会回到生养自己的河北开个人音乐会,把歌声送给家乡的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