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力:立足人民 服务人民——电影《张思德》创作体会
http://www.cflac.org.cn    2006-11-15    作者:尹 力  来源:中国文联网
 

    电影《张思德》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故事。有限的史料以及个别回忆、口述也不尽相同,有人说他个子不高,黑瘦黑瘦,还有的材料说他高大魁梧,说法不一样。仅有的一张模糊的照片,经他当年的教导员指认还说不是他,确实给创作这一人物带来很大的难题。但另一方面又为影片创作提供了比较大的想像空间。因为领袖真挚地赞扬,也因为后人不尽地尊崇,张思德成了尽人皆知的英雄,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他作为一个普通凡人的本质。张思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还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善良、谦和,是一种从人的内心涌动着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普通人,我们身前身后到处都会有他的影子,他可能是我们的亲人,也可能是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者,甚至有可能是我们自己。事实上,张思德从未有过惊天动地的壮举,基本上讷于言而敏于行,朴实而温暖的表情,令人感动。他打草鞋、钉马掌、磨豆腐、造墨水、做钢笔、垒锅灶、补篮球、推碾子……能搭上手的事总少不了他,就像影片中毛泽东所说,他普通,不会引人注目,也没有更多的言辞,就像清凉山的草一样,没有人注意到他,可就是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支撑着我们全部的事业。

    延安,偏居西北一隅,当年,物质条件的极端匮乏和自然条件的极端险恶,国民党重兵包围、三次反共高潮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复围剿……但是,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他们充满牺牲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不懈努力,激活了全民族沉睡的灵魂,使一盘散沙似的国民渐渐凝聚起来,他们的忠诚、勤恳、谦和、英勇、善良显现了革命者最核心的品质,在民族奋斗史上具有永恒的感召意义。这样一些仁人志士中的精英,一群有信仰的革命者,凭着不屈不挠、无私忘我的精神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夺取了全国的胜利。

    我们是怀着敬仰之心、敬畏之心去拍摄这部影片的。把张思德塑造成红色圣徒、道德楷模,他内心信仰的东西使他的平凡到达了至善的境界,展现出美德的力量。同时,拍摄电影《张思德》的过程也是对所有创作者、制作者心灵的一次净化和洗涤。

    拍摄的两个月中,摄制组顶着骄阳酷暑,转战陕北的米脂、绥德、佳县、子长、榆林、安塞、延安,平均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最长时从早晨4点出发、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5点,沙尘暴袭来遮天蔽日,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昏地暗。大家饥一顿饱一顿,有一次,拍摄群众场面,要抢日景的光,午饭到下午近6点才吃。

    扮演张思德的演员吴军,为了接近角色拼命减肥,爬山、跑步,每天只吃一两个苹果和酸奶,睡眠不超过4小时,一个月愣是减了30多斤。为了追求形象的质感,他到陕北便脱掉衣服,赤身坐在烈日下,让自己的肤色更接近一个烧炭的战士。生活中每天也穿着草鞋,刻意让自己适应那个年代的环境,脚上磨出口、磨出了老茧也不吭气,拍完了《张思德》,吴军像变了个人,昔日能说会逗妙趣横生演喜剧的那个演员木讷了,将近好几个月化在里面出不来。

    连续不间断的超时超负荷工作,所有人都睡眠不足,来去外景的车上鼾声一片,“累!”“困!”是当时听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觉睡不够,肚子也经常处于挨饿状态,做道具的马也跟着挨饿。在米脂拍戏,剧情中班长从马槽前经过,走戏到半夜1点多,大白马伸长脖子一口咬住演员宋运成的耳朵,恐慌的饲养员赶紧喊:“快喂料,它饿得不行了。”背炭的战士为了影片真实的质感,背的都是真炭,一背就是几十趟……拍摄到了冲刺阶段,队伍赶场至延安,拍摄的场地都是文物级的革命圣地,每天游人如织,在拍摄现场扯着嗓门喊一天,到晚上声音沙哑得说不出话,其他人休息了,我还得进剪接室剪片子,每天平均睡3个多小时。有一次连续工作3天只睡了将近4个小时,拍摄枣园毛泽东故居的时候晕倒在现场,平时有高血压,每天按时吃药尚能维持,那天达到了高压170、低压140,眼前一阵阵飞黑雾,脚下像踩了棉花,抬进医院,医生看着我肿胀变形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说这人得赶紧卧床休息,体质太弱了。随行的制片说,这人怎么都行,就是休息不行,百十号人都等着呢,时间一天都不能拖。当时真的是以小时赶进度,耽误一天不是用金钱可以补偿的。这种经历是我从影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可谓惊心动魄!

    影片公映,张思德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感染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他不怕苦、不怕累、不争功、不贪利、不言亏、不叫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怀一腔善利天下人,时时处处为他人利益着想,为心中信仰的事业效力。他以爱岗敬业为本,以造福他人为荣,以善良真诚为美,以淳朴忠厚为德,他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面对物质诱惑,面对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思考久违的话题:怎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让我们领悟,人生的价值在哪里,灵魂的归宿在哪里?这些深究起来还是善恶观、荣辱观的问题。我们在张思德身上不难找出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

    6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意大利投降,德意法西斯末日将至,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溃败指日可待,国共两党以及他们的领袖都在考虑未来中国的命运。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洋洋洒洒写了一部《中国之命运》,据说当时印了几十万册。其后,由张思德的死,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显然不是简单的即兴,而是深思熟虑的。在恶劣的时局和艰苦的环境中,在几乎不可能取胜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是什么?沸腾的充满活力的圣洁之地和无数先辈平凡而奋发的努力做了最充分的回答,“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项宗旨,它是共和国大厦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自主和富强的必经之路。

    6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影像再现了当年圣地延安的沸腾生活,把一个栩栩如生的张思德呈现在观众面前。截至2004年底,《张思德》的全国票房已突破了8千万元。海南的一个私企老板自费出资40多万元,请所有公务员免费观看《张思德》并组织有奖征文。江苏、浙江、湖南都出现了观看《张思德》的热烈场面。影片以及张思德的形象震撼了观众。这种震撼来自观众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共鸣。

    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守情操,将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一贯的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一贯的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一贯的向观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将成为我们永远的一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