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用脚板丈量信念的工农队伍
http://www.cflac.org.cn   2006-09-20  作者:李敬坡  来源:人民网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长征组歌》里的这段歌词,唱出了红军的豪情壮志,也唱出了红军的坚定信念。当年,正是北上抗日、拯救民族于水火的理想信念,把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沿着崎岖坎坷的道路披荆斩棘、艰难前行,最终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

    信念迸发出无穷力量

    提起长征,很多人常会想起雕塑《艰苦岁月》中那个动人的画面:依偎在老兵膝下、聆听笛声的红军小战士遥望着远方,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闪耀着坚守信念的光芒。

    信念一旦根植于心田,就会迸发出一种无穷的力量。沿长征路采访时,记者听到过一个儿童团员追红军的故事。1935年3月,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嘉陵江战役。当12个儿童团员组成的小分队完成宣传任务后,发现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这些儿童团员坚信他们一定能追上红军参加革命,于是跋山涉水,一路追寻。3个月后,当12个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孩子找到大部队时,在场的红军官兵无不为之动容。

    “半碗盐水,一个野菜团子救了我的命!”对91岁的老红军袁美义来说,当年过草地的情景历历在目。在茫茫无边的草地上,饥饿寒冷时时侵袭着体力不支的袁美义。他晕厥过去后,收容队的同志以为他牺牲了,幸好一位细心的战友发现他还有一丝气息,就赶紧喂了他一个野菜团子,又泡了半碗盐水给他喝下。“一定要活着看到革命的胜利!”战友们的鼓励,使袁美义树立起必胜信念,顽强地跟着部队走出了草地。

    长征的胜利证明,信念能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作为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新一代军人,我们要不辱历史赋予的使命,就要学习红军将士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精神,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

    信念让红军官兵风雨同舟

    征途迢迢,关山重重,红军能战胜强大敌人,是因为官兵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及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的牢固团结。

    “生,生在一起,死,死在一堆,说什么也不能把自己的阶级兄弟丢在路上!”在六盘山长征纪念馆,记者抄下了这段感人的文字。长征出发后,红三团有一个24人组成的看护队,专门负责照顾伤病人员,任务非常繁重。过草地时,由于缺粮,部队几乎断炊。为了不让伤病员掉队,队员们将所剩不多的粮食让给伤病员吃,自己去采摘野菜充饥。等走完草地时,看护队有8人献出了生命。

    行军途中,许多领导的马上坐的是生病或受伤的战士,他们自己却和普通士兵一样步行。红军师长贺炳炎在长征中因伤截肢失去右臂,他不仅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骑,还把缰绳缠在断臂上亲自牵马引路。

    采访中,当记者听到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时,耳旁总会不由地回响起一个亲切的旋律: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是的,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与信念,来自五湖四海的红军官兵才走到了一起,人民军队也才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信念源自崇高的使命意识

    红军官兵坚定的信念从何而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刘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红军长征,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征便成了追寻崇高理想的战略行动。而正是救国救民的使命意识,给了红军官兵战胜强敌、克服险阻的原动力。

    在井冈山下的泰和县,红军女英雄王泉媛忆及长征感慨万千。毛儿盖会议后,她随左路军行动。由于张国焘分裂主义影响,她所在的部队三次爬雪山过草地,期间她曾好几次饿得昏厥过去,但每次都咬着牙挺了过来。她说,当时很多红军官兵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大家坚信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一定能得到解放。

    正是为了履行崇高的使命,红军官兵不畏艰险、吃尽苦头,用脚板一步步地丈量大地,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足迹。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征就是一次信念之旅。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同一次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崇高的理想作牵引,需要坚定的信念来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