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长外孙讲述世纪伟人的长征故事和真挚情感
http://www.cflac.org.cn   2006-09-20  作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
 

    “毛泽东是伟人更是我的亲人”

    又是一年秋风劲,又是一年九月九,转眼间,伟人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30年了。30年光阴荏苒,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共同缔造的新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时光如梭,但无论春夏秋冬,毛主席纪念堂大门前总是静静地排着一列列长长的队伍,那是前来瞻仰伟人遗容的人们。

    就在今年9月9日这一天,秋高气爽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来了一群特殊的人物——李敏(毛泽东女儿)、李讷(毛泽东女儿)、刘思齐(毛泽东长子毛岸英之妻)、邵华(毛泽东之子毛岸青妻子)、王景清(毛泽东女婿)、孔继宁(毛泽东外孙)、沈蓉(毛泽东外孙媳妇)、毛新宇(毛泽东之孙)、孔东梅(毛泽东外孙女)、王效芝(毛泽东外孙)、刘滨(毛泽东孙媳妇)、毛东东(毛泽东重孙)……

    在北京西城区金融街的一栋大厦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孔继宁。中国(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孔继宁是毛泽东的长外孙,唯一见过毛泽东的孙辈人物。他浓黑的眉毛、温和的笑容,音容笑貌有几分与毛主席相似。随着孔继宁的回忆,伟人经历的一些温暖、鲜活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外公毛泽东的故事

    长征中为险失贺子珍落泪

    “长征期间,外公差点就失去了外婆。”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贺子珍,一起走过长征路的革命前辈,孔继宁娓娓向我们讲述着伟人的片段故事……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

    “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外婆贺子珍头上。”当时,红军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就在这时,抬着一个伤员的担架员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跑到了一边,当敌机投下了炸弹的一瞬间,贺子珍扑了过去,伤员得救了,可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全身17处负伤,倒在血泊中。“就是这样,外婆怕外公分心,仍然不让告诉外公当时的情况。”

    后来得知消息的毛泽东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子珍!子珍!……”想着爱妻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流下了热泪。毛泽东亲自抬起担架,神色凝重,只说了一句话,“我就是抬也要把子珍抬走。”就在这时候,二弟毛泽民来到哥哥身边:“大哥,小弟(毛泽覃,1935年在江西瑞金红林山战斗中牺牲)的事你知道了吗?”毛泽东从衣服兜里掏出了一份国民党的报纸递给毛泽民,语气沉重而平静地说了一句:“知道了。”

    孔继宁告诉记者,在漫长的革命年代,毛泽东先后失去了6位亲人,他们是杨开慧、毛泽覃、毛泽民、毛泽建、毛楚雄,还有毛岸英。“外公是个无私的人,为了革命胜利,他个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70岁“官升一级”

    孔继宁出生那天,毛主席闻讯高兴地说:“我70岁官升一级啦!”那年毛主席正好虚岁70,升为祖父级。毛家已有很多年没有孩子的哭声了,对于毛家的这个长外孙,毛泽东极为喜欢。

    “我的名字还是外公和爷爷共同起的。”孔继宁告诉记者,“继宁”两个字有着深刻的含义,外公当时认为虎、豹、彪、杨、柳、松、牛、马、羊这些字一律不用,爷爷认为马、恩、列、斯几位伟人里,比较适合人们习惯的还是选列宁的“宁”字好,汉字里还有“宁静、安宁”的意思。“母亲告诉我,外公了解了爷爷的想法后,高兴地说:‘好,就叫他长大继承我们的事业吧,这叫后继有人,就取名继宁吧!’于是,我的名字就这么定了。”

    只在三种情况流过眼泪

    “外公曾经说过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掉泪;第三就是在贵州,听说贺子珍负了伤,快不行了,我掉了泪。’”

    “外公曾经对我的母亲说,没有照顾好外婆,他要承担六成的责任,而说起外婆的病与凄苦,外公的心情也异常沉重。”而孔继宁的母亲李敏就成了联系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纽带和桥梁。“知道外婆爱抽烟,外公常常让母亲给外婆捎去中华烟,还有北京名产茯苓饼、蜜饯、六必居酱菜,左一包右一包的;而外婆则让母亲给外公捎回她准备好的毛线,还有外公爱吃的油菜、塔菜、冬笋等鲜嫩蔬菜。”

    “外公在病重弥留之际,艰难地用拇指和食指冲着前来看望他的我母亲打成圆圈,像是在询问着什么。后来,我们才知道,外公其实是想询问外婆的情况。”孔继宁告诉记者,外婆贺子珍生于中秋,小名桂圆,而这个用手指打成的圆圈代表着外公临终前心底深处的挂念。

    外婆贺子珍的故事

    生育6儿女最终只留下1个

    贺子珍,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第一位女红军战士。1928年与毛泽东结合,共同度过中国革命最困难的十年岁月,是中央红军长征中“三十女杰”之一。贺子珍在与毛泽东共同生活、忘我奋斗的10年里共生下了6个孩子,然而夭折与离散让贺子珍只保留下惟一的孩子就是孔继宁的母亲李敏。身心的创巨痛深,已经超出了一个女性、一个母亲所能承受的极限,加之头颅中的弹片灾难性地损坏了她的精神和健康,但贺子珍仍觉得自己可以为革命多做些工作。

    “很多人说,女性的悲剧在于自身的依附性,而外婆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则恰恰是因为它独立自强的非依附性。”据孔继宁介绍,就在外公毛泽东已经具有一定话语权的时候,外婆却因为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保持战斗性,毅然离开延安,带着有孕之身前往了当时的革命老大哥――苏联。“外婆刚到苏联,就生下一个小男孩,刚出月子没多久,就刻不容缓地投入到共产国际党校的政治、军事学习中了。就在小男孩未满两岁的时候,悲剧再次发生。”孔继宁讲道,由于受寒,孩子感染了肺炎,医治无效夭折。这对外婆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我的母亲三四岁的时候,外公决定送我母亲到苏联陪伴外婆。用外婆的话来说,在苏联的日子是她的第二次长征,甚至比长征还要艰苦。”后来,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孔继宁的母亲李敏在苏联患上了脑炎,医院在李敏病危的时候仍拒绝贺子珍的探视,贺子珍情急之下从医院拼力抢回了孩子,靠着自己用衣服换来的牛奶和糖,就这样一勺一勺用糖水和牛奶把李敏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但由于与院方的激烈冲突,贺子珍被无情地关进了苏联的精神病院,直到1947年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抵达苏联,才将贺子珍从人间地狱中解放出来。

    神秘的“双枪传奇”

    “小时候,常有人说我外婆是‘双枪老太婆’,我对这个称呼好奇极了。首先,我觉得外婆革命时期,风华正茂,怎么能说是‘老太婆’呢?第二就是关于神秘的双枪传奇了。”孔继宁称,由于自己当时还是小男孩,对于舞刀弄枪自然是兴趣浓厚,人们流传的关于外婆枪法极准、左右开弓的“双枪传奇”真的有那么神么?于是,孔继宁终于忍不住好奇向外婆一探究竟。

    贺子珍告诉继宁,其实她很少练枪法,也很少摸枪。要说这个传奇,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在一次战斗中,贺子珍的警卫员都牺牲了,眼看着敌人冲上来,连眉眼都辨得清楚了,她一急之下,从地上操起警卫员两把上了膛的手枪,左右开弓朝冲上来的敌人放了几枪。鬼使神差,这几颗子弹发发命中,几个敌人应声倒地身亡,后来,“双枪传奇”就这么传开了。

    为救战友全身伤痕累累

    “我小时候,有一次外婆洗澡,我看到她的背上有一个很大的坑,我的小拳头当时都能放到那个坑里。我问她是怎么弄的,外婆若无其事地告诉我是在敌机轰炸时留下的。”孔继宁说,其实,这是外婆为救战友在身上留下的。外婆一生没有什么勋章,她身上留有的这十几枚弹片,有的弹片已经和大脑、骨头、肌肉长在了一起无法取出,包括外婆头颅里的弹片,都是直到外婆逝世后遗体火化才最终从身体里分离出来。“我觉得,这些弹片就是她的勋章。”说着,孔继宁的双眼开始湿润起来。

    孔继宁目前正着手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组织拍摄文献专题片《贺子珍》,“我们重新走访了当年贺子珍生活和战斗过的许多地方;我们还在俄罗斯找到了目前关于贺子珍的珍贵资料,其中很多都是贺子珍亲自书写的材料。”孔继宁露出笑容,“等到《贺子珍》公映的时候,大家一定能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革命女将。”

    毛氏第三代的故事

    孔继宁说,身为毛泽东的后代,外公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不要靠家庭背景过日子,母亲李敏到了十几岁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毛泽东,而我和妹妹小的时候都严守秘密,从不说自己的外公是谁。所以我和妹妹都成长得比较轻松,充分接触了和大家一样的生活状态。我们自食其力凭自己本事和能力吃饭,做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孔继宁告诉记者,毛氏后人都在自己的领域生活,譬如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毛岸青之子)现在是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主要从事的是毛泽东军事理论部分的研究;李讷(毛泽东与江青所生女儿)生活得很低调很简朴;李讷之子王效芝现也在经营着自己的企业;我自己则主要从毛泽东思想传承和发扬、特别是为农民医疗问题寻找切实的解决方法方面出点力、做点事;妹妹孔东梅是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事红色文化方面的工作。

    孔继宁还说,我们全家经常聚会见面,每年9月9日和12月26日,我们都会见面。今年5月家里人还一起去了朝鲜为岸英舅舅扫墓。这次一共去了38人,今年是他去世55周年,所以意义很特殊。今年9月初妹妹孔东梅陪妈妈回了一趟延安,妈妈自从1937年离开延安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此行意义很重要,妈妈就是1937年出生在那里的。作为毛家第三代,自己已经成长起来,一定要把接力棒接好。今年9月9日我在外公遗体前大声说出我的心声:“外公,您离开我们三十周年了,您的外孙已长大成人,他没有辜负您的期望,他正在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您安息吧!”

    孔继宁致力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

    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的孔继宁,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助理武官,从事了8年的外交工作。1997年离开部队后,孔继宁决心做点事情,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经济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将赚来的不多的钱投入到纪念外公的事业中。

    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有了一些积累之后,2002年孔继宁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进行宣传。

    “毛泽东思想是常学常新的,不同的时代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会产生不同的成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避免泛泛的研究,要有社会意义,对当今,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能够有一些指导意义。”

    “我的外公毛泽东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的一生也是为农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的。”孔继宁说,外公年轻的时候就写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会见美国记者斯诺的时候,他说过,“谁赢得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孔继宁表示,“我并不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但是我希望自己能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孔继宁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所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

    孔继宁在采访中特别提出,希望我们好好宣传一下“希望医院”。他介绍,“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已经于今年7月25日正式启动,作为“希望工程”的姊妹篇,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农村的医疗卫生,直接面向农民,承担着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卫生行政管理的职能,解决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孔继宁称,作为发起人,他希望更多的企业和基金能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所有投入资金将直接进入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账户,并接受国家审计总署的监督和检查。(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罗勤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