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为巴金送行 昨晚巴老“回家”
http://www.cflac.org.cn   2005-10-26   作者: 代小琳   来源: 北京晨报

 

  

    昨天下午,巴金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大约有上万人来为巴老送行。

    16时,送行的人离开灵堂,是该起灵的时候了。工作人员轻轻地把巴老的遗体从灵堂中抬出。遗体上覆盖红色织物,上面绣着黄字——“音容宛在”。巴老最爱的外孙女端端手捧外公的遗像,走出灵堂(上图)。工作人员把巴老的遗体抬上灵车,灵车慢慢地驶出殡仪馆,向火化场驶去。

    昨晚8时,巴老的骨灰在亲人的迎接下回到了阔别40余年的家。

    ■巴老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

    ■记者全程直击追悼会现场

    深秋的上海,天气阴沉,龙华殡仪馆一片肃穆。昨天,巴老的遗体送别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巴老生前最喜欢的《悲怆》代替了哀乐在灵堂中一遍遍地奏响,花床上装饰着他最喜欢的红玫瑰,巴老的遗体静卧其中,一身崭新的西服,一条红色的领带,他好像刚刚睡去。万人列队为他送别,尽管眼中含泪,不少人仍选择了红衣。

    现场直击

    ●人们:穿红衣送行

    巴老生前最喜欢红衣服

    昨天下午,大约有上万人来到龙华殡仪馆为巴金送行。在龙华殡仪馆门口,工作人员早早就为送行的人们画好了通道。从昨天13时到17时,年老的、年少的、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们赶到龙华殡仪馆,为巴老送上最后一程。记者挤在人群中,挤在手捧鲜花、手持挽联的送行队伍中缓缓前行,希望能见到巴老最后一面。     

    从休息厅到灵堂所在的大厅前,道路本来很宽阔,但由于来的人太多了,警察不得不在旁边维持秩序。送行的队伍有秩序地流动着。人群中夹杂着上海话、四川话、北京话……各地的人们都来了。肃穆的黑色礼服中,还夹杂着几点红色。“巴老生前最喜欢红衣服”,一位身穿红衣来送行的女士告诉记者。

    七八列队伍,整齐地排在灵堂前,大家静静地站着。从灵堂出来的人们,红着眼睛希望再看巴老一眼,于是又一次排在了队伍中。

    ●遗体:戴着大眼镜

    一身新西服,一条红领带,他像刚刚睡着

    昨天,龙华殡仪馆的其他送别厅均停止了一切告别活动。昨天,龙华只为巴老送行。

    巴老的灵堂设在龙华殡仪馆的大厅中,灵堂上挂着“为巴金先生送行”的挽联。灵堂正中,巴老一张彩色侧面笑着的照片高高挂起,相片中的巴老微微笑着,那么亲切慈祥。

    在遗像正前方,巴老的遗体安放在灵堂中的鲜花丛中。巴老穿了一身崭新的西服,戴着红色的领带,脸上还戴着那副大眼镜。他的身旁,鲜花簇拥,最多的是玫瑰。

    “这就是他,就好像是刚刚睡了。”看着巴老的遗体,人们在他面前深深鞠躬,最后一次拜别这位可亲的长辈,这位亲历和见证了世纪风雨变迁的传奇老人。

    ●哀乐:换成《悲怆》

    亲人用老人最喜欢的音乐为他送行

    这不是追悼会,灵堂里没有我们在传统追悼会上所见的“沉痛悼念”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送行”。

    这不是追悼会,灵堂里听不见我们在传统追悼会上所听的哀乐,取而代之的是让人悲愤而又给人力量的《悲怆》。

    送别会上,人们列队而入灵堂,一一含泪拜别巴老。《悲怆》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他的亲人表示,我们希望用这种简洁的形式纪念巴老,也符合老人生前的心愿。巴老生前,是最喜欢《悲怆》的。

    ●花床:101朵玫瑰

    儿女祝愿:“爸爸,你放心地上路吧”

    在巴老灵堂的遗像前,放着两个小小的花环。这是他最亲近的人——儿子李晓棠,女儿李小林送给爸爸的。一个花环上的挽联写着:“爸爸你安心地上路吧。”;另一花环的挽联写着:“爸爸你安息吧。”

    女儿小林、儿子晓棠和其他亲友们站在灵堂一侧,向前来送行的人一一握手。

    红色的玫瑰组成的心形花环,放在巴老遗体前。这是家人特别为巴老准备的,一共有101枝玫瑰,象征着巴老的101岁。

    ●起灵:外孙女手捧遗照

    红色玫瑰簇拥黑白照片,巴老音容宛在

    16时,送行的人离开灵堂,是该起灵的时候了。工作人员轻轻地把巴老的遗体从灵堂中抬出。遗体上覆盖红色绸缎,上面绣着黄字——“音容宛在”。

    巴老最爱的外孙女端端(上图右)手捧外公的遗像走出灵堂。这是一张巴老的黑白照片,照片的四周,亲人们精心扎满了火红的玫瑰花。

    工作人员把巴老的遗体抬上灵车,灵车慢慢地驶出殡仪馆,向火化场驶去。来自巴老母校——上海南洋中学的学生们走在灵车之后,紧跟着的是家乡四川成都的人们,目送灵车远去,大家默默伫立,心中遥祝“巴老走好”。

    身边人

    同事:“他最看重读者”

    现场:她泣不成声

    从灵堂出来,一位中年女士泣不成声。她是巴老生前所在的杂志社——《收获》副主编肖元敏。站在记者面前,肖元敏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几次都激动得说不下去。

    回忆:他非常支持年轻作家

    肖元敏从1985年到《收获》工作,和巴老一起工作了十多年。那段日子至今仍让肖元敏难以忘怀,“记得《收获》刚刚复刊的时候,有一些作品思想比较新,是巴老顶住了压力,他对年轻作家非常支持。”

    肖元敏说,《收获》准备出一期纪念巴老的专题。因为巴老特别重视读者,所以我们不打算请名人来写怀念巴老的文章,而准备选用一些读者的文章来纪念巴老。

    翻译:“他非常随和”

    现场:他低垂着头

    “他非常亲切,非常宽厚。”在前来送行的人中,记者看见了巴老的翻译陈喜儒先生。他低垂着头,很悲痛。

    回忆:吃饭“服从多数”

    1980年、1984年巴老两次访日,陈喜儒先生都是巴老的随身翻译。从那时候起,巴老和陈喜儒关系一直很好,巴老每出一本新书,就会给陈喜儒寄去一本。

    陈喜儒说:“我最后一次见他是今年5月在华东医院……巴老非常随和,有一次我们陪着他去日本。在酒店吃早餐的时候,有日餐和西餐两种。巴老本身喜欢西餐。但是我们都想吃日餐。他就说,‘少数服从多数,咱们吃日餐好了。’”

    文化人

    峻青: “他是非常好的人”

    现场:“我怎能不来呀!”

    拄着拐杖,83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峻青为巴老送行。他站在巴老的遗体前,深深鞠了一躬,半天也没有起身,他的眼中含满了泪水。峻青的身体很虚弱,在旁人的搀扶下,他慢慢走出了灵堂。他说,“我有心脏病,医生说不让我来,可是,我一定要来,一定要来呀!” 回忆:难忘50载共事

    走出灵堂,峻青的脚步很沉很沉。他说,“我和巴老50多年在一起工作,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非常好的人……”这“非常好”几个字,他重复了好几遍。

    普通人

    无锡小学生:手捧玫瑰

    现场:孩子们轻轻走进灵堂

    手捧着鲜红的玫瑰,4位来自无锡钱桥中心小学走进巴老的灵堂。孩子们捧着巴金爷爷最爱的玫瑰花,为爷爷送行。

    回忆:20年前收到巴老回信

    20年前,无锡钱桥中心小学搞了一次“寻找理想”的主题活动。当年,10个孩子给巴老写信,汇报了这次活动。当年给巴老写信的10个孩子之一的李波女士昨天也来了。她说,之前我们和巴老没有任何联系,我们完全就是冒昧地给他写信的。没想到,巴老给我们回复了一封3000多字的亲笔信。在信中,巴老深情地写道:“理想是存在的,只要我们不停止去寻找理想。”

    “理想是存在的。”巴老的这句话点燃了那个时候多少孩子们心中的理想。李波说,这种精神的鼓舞是无穷的。

    外国人

    奥地利使馆人员:巴老伟大

    现场:外国友人来送行

    送行的队伍中还有很多外国友人,巴老的日本朋友来了,几位奥地利使馆的工作人员也来了。

    回忆:我喜欢读巴金的书

    “他是伟大的作家,是伟大的人。”一位名叫KLEMER的女士说,我几年前读过巴金的书,我非常喜欢他,我觉得他非常伟大。“他是好人,他走了,他到天堂里了。”

    最新消息

    巴金昨晚“回家”

    离家7年的巴金,昨晚8时许,在亲人的迎接下“回家”。

    庭院内,一路飘着玫瑰的芳香,仿佛也在迎接热爱它们的主人。从1998年住院以后,巴金就再也没有能够回到他居住了40余年的家。他多么想他的家,这里有他至爱的亲人,有他工作了一辈子的书桌,有他珍爱的书籍……

    一方红色绸缎下,巴金悄无声息地“躺”在骨灰盒内。他被安放在底层的客厅里。这里,是他会友的地方,曾经落满他开朗的笑声。客厅内陈设依旧,一排倚墙而立的书橱、几个沙发、一个玻璃橱。墙上,依旧挂着他喜欢的在火红般的鲜花丛中的那张照片,他笑得是那样开怀,那样灿烂。家,多么温馨,多么亲切。巴老,您在这里,一定会安心、舒坦。您休息吧。(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夫妻合葬东海

    巴老早有遗愿,希望将自己和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对此,巴金女儿李小林日前很坚定地表示:一定会遵循父亲的遗愿,把父亲和母亲的骨灰一起撒向东海!

    据殡仪馆工作人员介绍,巴老一生俭朴,他的亲人们遵循遗愿坚决不用红木棺,为巴老选择了一副最普通的竹制加格板的棺材,价格为1200元人民币,完全和普通人一样。(撰文除署名外均为晨报上海特派记者 代小琳)

    链接·纪念

    成都:故乡人遥别巴金

    新华社成都10月24日专电(范东波)24日,巴金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在巴老的故乡四川,虽然没有专门设置追悼会场,但无数敬爱巴老的读者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

    文学院设置灵堂

    位于成都龙泉驿区的巴金文学院,是全国唯一一家经过巴老同意并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专业机构,自从巴老去世的噩耗传来后,每天都有无数读者自发到此悼念巴老。今天的巴老雕像前,依然点着蜡烛、摆满花篮。同时,巴金文学院巴金陈列馆自巴老去世至巴老葬礼结束期间,一直为巴老守灵,接受热爱巴老的读者24小时祭奠。

    百花潭陈列遗物

    成都百花潭公园内的慧园是根据巴金小说中的生活原型建成,也是陈列巴老遗物的重要场所。为方便广大市民前来悼念巴老,慧园这几天实行通宵开放。许多读者今天特地手捧鲜花,自发来到慧园告别巴老。

    双眼井堆满鲜花

    双眼井是巴老在家乡生活难得的遗迹。在巴老去世当晚,双眼井旁就摆放有读者敬献的花圈与鲜花。今天的双眼井周围成了市民们告别巴金的最好去处。

    母校学生蜡烛祭奠

    巴老去世当晚,巴老关注的母校——成都东城根街小学的师生们就挂起了白花,哀悼慈祥的巴爷爷。刻着巴金“让生命开花”名言的纪念墙格外醒目,101支蜡烛围成心形,雪白的纸花组成了“巴金”二字。

    上海:追思堂玫瑰飘香

    昨天下午,记者赶到位于巨鹿路的上海市作协,还未走进大厅便被作协小花园中悬挂的一条横幅吸引住了。“巴老,您慢走!您和您的著作永存我们心底”。在长达十几米的横联上,除了情真意切的送别话语,还密密麻麻签满了常州大学城机电学院5000多名师生的名字和祝福。

    走廊里已成花海

    而在大厅外的走廊里,已摆满了读者自发送来的各式花篮和花束。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知道巴老生前特别喜欢玫瑰,在这片充满温馨的花海中,玫瑰和百合显得尤其多。

    大厅里手稿静默

    伴随着阵阵花香,当记者走进布置在大厅里的追思堂时发现,这里看不到黑色的布幛、白色的纸花,更没有听到凄婉的哀乐,有的只是一簇摆放在巴老大幅照片和塑像下的火红玫瑰,耳边回旋的则是巴老生前最喜爱的《悲怆交响曲》。环绕大厅内,还摆放了巴老各个时期的一些生活照片,其中还展出了他在1966年的部分日记手稿。

    “这些手稿都十分珍贵,也是第一次面对公众展出。我们感觉以这种展览的方式来慰藉赶来悼念的读者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上海作协总干事臧建民告诉记者,“这些读者也令我们这些巴老身边的人十分感动,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是特意从外地赶来悼念的,当看到这些珍贵的手稿时,他们甚至就站在玻璃展台前一页页地将手稿抄写下来。”

    读者们留言怀念

    在追思堂外为赶来纪念巴老的读者们特意准备的留言簿上,记者还看到了一页页热烈而充满激情的话语:“你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苦难中奔跑,在泥沼里挣扎,在激流中探求幸福,在寒夜里追寻光明,你告诉历史,敢说真话才是大写的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