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尽处应是黎明
http://www.cflac.org.cn   2005-10-20   作者: 陈思和   来源: 文汇报

 

  

    巴金的精神是属于青年的,巴金先生的逝世也象征着这一青年时代的消逝……但是我相信只要人类社会还需要用青年的力量来创造未来世界,那么,巴金先生所描写的青春生命的激流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

    昨天,我在巴金先生的病房里,默默看着呼吸愈来愈困难的老人,想其一生走过的道路,心里忽然跳出两句话:寒夜前头仍须随想;激流尽处应是黎明。

    巴金先生去世,我想用这两句话作为挽联,代表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献给老人的在天之灵。这两句话是用来概括巴金先生一生所努力追求、呼喊、实践的理想主义文学道路。回顾巴金先生一生,从一个有信仰的社会活动家,到卓有成就的著名文学家,晚年又是一个撰写《随想录》反思“文革”教训的社会良知,始其社会运动终其社会批判,他一生中最大的关怀目标,就是中国社会将如何健康地发展,中国人民将如何合理地生活,用“忧国忧民”四个字来形容巴金先生的一生,并不过分。但是,巴金先生在社会理想方面期望甚大,收效甚小,他自己也因为理想的遥不可及而一度陷于深刻的痛苦之中。1929年初他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无边黑暗中一个灵魂的呻吟”,1946年巴金写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寒夜》,最后一句是:“夜,的确太冷了。”这可以说,是他的心灵历程的一个写照。正因为他有太多的痛苦和感情,他需要倾吐和宣泄,才成就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特殊贡献。我在十多年前出版的《人格的发展———巴金传》里说过这样的意思:“1930年以后,他成为一个多产作家而蜚声文坛,拥有了许许多多相识与不相识的年轻崇拜者,但这种魅力不是来自他生命的圆满,恰恰是来自人格的分裂:他想做的事业已无法做成,不想做的事业却一步步诱得他功成名就,他的痛苦、矛盾、焦虑……这种情绪用文学语言宣泄出来以后,唤醒了因为各种缘故陷于同样的感情困境的中国知识青年枯寂的心灵,这才成了一种青年的偶像。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巴金的失败就是巴金的成功。”由于这样错杂相交的命运安排,巴金成为一个20世纪的文学巨匠,他的创作成为他安身立命之本,他用他的笔来努力表达他对社会、对时代、以及对个人人生道路的理解和反思,从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全部认真思索。

    我用了四种文学作品的名字来概括巴金先生的一生。

    《寒夜》和《随想录》是巴金先生一生两个历史阶段中最重要也是最优秀的作品。《寒夜》发表于抗战胜利以后,他为诅咒旧的社会制度投出了最后的标枪。他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家庭的破裂和生命的毁灭。他的笔下呈现出两个现实世界:一个是充满金钱、欲望、感官享受的浮华世界,一个是弥漫着贫困、疾病、家庭不和的阴暗世界,女主人公是个精力充沛、感情洋溢的人,她终于在贫困和金钱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巴金没有谴责女主人公,只是默默地送走了重病死亡的丈夫,把心灵的孤独留给了她。人生总是会有一点遗憾的,哪怕你已经有了金钱和安定的生活。像这样的弱势者的家庭破裂的故事,现在社会里大约也不会太少发生,但是巴金先生即使在当时也没有从道德判断上为他的主人公指明未来的出路,他用了近乎于缱绻的笔墨诉说了感情深处的矛盾和选择的痛苦,他同情重病的、善良而绝望的男主人公,指出了这样的人已经没有出路了。巴金先生当时说了一句令人心碎的话:重病的人连一口痰也没有力气吐出来了,还能呼唤什么?所以他要说,夜,的确太冷了。所以当这样的时代即将过去之际,他不能不对于未来中国的巨大变革抱有某种希望,他要看一看中国还能变得怎样,这是他后来热情讴歌新的社会生活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他所期待的“万人享乐”的大同理想社会的一种变幻式的想像。但是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尤其是“文革”的浩劫和教训,巴金先生早年的理想仍然是遥远的,于是他放弃了对乌托邦理想的期待,着力于对现实历史的反思,对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的反思,甚至自我批判。这就有了提倡讲真话的五卷大书《随想录》。这是巴金晚年最重要的著作。巴金先生非常崇拜他的先驱者、俄罗斯著名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克氏在十月革命后从西欧返回祖国,积极参加新社会的建设,后来发现在新的革命政权取得胜利以后,更需要有新的精神伦理的建设,于是埋头著述,在去世前完成了《伦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部大书;巴金先生深受他的俄国老师的影响,在他晚年认真反思了“文革”教训以后,着力于五卷《随想录》的写作,企图从精神伦理上自我忏悔,建设新的精神世界。巴金先生的著作的深刻性和当代性,在今天金钱万能的滚滚红尘甚嚣尘上可能被遮蔽一时,但它们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被关心社会健康发展和敢于探求真理的人们所认识。

    《激流》是指《家》《春》《秋》三部曲,这是巴金先生最重要的三部书。关于这部大书的主题已经有许多阐述,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对于青春、生命和爱的歌颂。巴金先生自己说过,他是“五四”运动的产儿。巴金先生出生于1904年,他十四五岁正值“五四运动”狂飙乍起,他的整个成长经历都离不开“五四”精神的影响。巴金先生的一生完美地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也就是青年的精神。他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追求理想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激流。应该说,这种精神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总体风格、是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饱满的生命状态,我觉得巴金先生活了一百多岁也仍然是个年轻人。我二十多年前在大学时代起就开始阅读巴金研究巴金,当时我见到了七十多岁的巴金先生,他在我心中的印象永远停留在那个时代。巴金的精神是属于青年的,巴金先生的逝世也象征着这一青年时代的消逝。今天很多人不理解巴金,认为他的作品比较单纯肤浅,这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丧失了青春的热情,被现实功利和斤斤计较遮蔽了眼睛,看不到人是需要有青春活力、需要有朝气蓬勃的理想和热情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人类社会还需要用青年的力量来创造未来世界,那么,巴金先生所描写的青春生命的激流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

    第四种《黎明》,是一部不存在的书。这是巴金继《灭亡》、《新生》以后曾经计划的第三部作品,写的是乌托邦理想社会的到来。但随着社会的严酷性日益加剧,巴金先生放弃了这个理想,但我想,巴金先生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他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在巴金先生的晚年,我与他多次谈及过他的理想社会,他都回避开去,用智慧的眼睛明亮地看着我,总是说,以后再说,以后再说,现在做不到……现在,巴金先生,您已经进入“以后”了,您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您可以放开胸怀来诉说、来描绘、来讴歌了吧?您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使我至今不能忘怀您的眼神和您的微笑。您的生命激流是停止了,但您的前面所展示的,应是这一片灿烂的黎明景色。

    2005年10月1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