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百年:《寻找春柳社》 闹市中的蛐蛐
http://www.cflac.org.cn  2007-05-04  作者:白 瀛  来源:新华网
 

今年春天的北京舞台无疑姓“话”。趁着中国话剧百年诞辰之机,31台来自全国各地的话剧先后登场。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的官方展演之外,4月27日至5月4日上演的一部小制作、小宣传的小剧场话剧却引起了不少专家的格外注意,这就是由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的长子李龙吟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任鸣执导,常蓝天、丛林、王雷等主演的《寻找春柳社》。在日前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张先将该剧比作一只蛐蛐,在闹市中叫声虽小却独特而动听。

独特的三套层

《寻找春柳社》采用三套层戏中戏的形式:当代学生排练一部也叫《寻找春柳社》的话剧,《寻找春柳社》中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成员在日本排练《黑奴吁天录》。同时,相继到来的三位导演带来了“真实”“情趣”“品位”三种不同的戏剧观,学生们最终不知道该怎么排下去,也没有找到“戏剧的灵魂是什么”这个困扰他们的话剧的本源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说,这种三重套层的结构方式,使该剧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的表现方法,而三个不同风格和主张的导演进行排演,既推动了情节的变化和发展,又深化、扩展了戏剧本身的内在意蕴。“它把整个戏剧对于戏剧本原的探索、对于戏剧不同的理解,全方位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你在比较中,在互相映衬中非常清晰地去把握戏剧到底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陶庆梅同时认为,这三个层次可以再细一点,更有戏剧感地拼接在一起,100年戏剧的变化能让它们互相碰撞、交错。

沉重得像水

剧中,坚持“真实”信念的赵老在宗教音乐中差点背过气去,崇尚“玩戏剧”的钱导把排练变成了瑜伽和蹦迪,而学院派的孙导则代表了娱乐化的学术明星。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保珍说,《寻找春柳社》主题极端严肃,甚至带有缅怀、崇敬的情感,但它不失是一台喜剧:三大导演的造作和僵化都充满了喜剧性,而这种表现风格的嬉戏性和主题的严肃性并不矛盾。

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维钧认为,编剧、导演和演员在创作中都带有一种调侃、自嘲和嘲讽的态度。“我很认同这一点,不光为了出喜剧效果,它触摸了话剧的许多方面,但是最后也没有完全说明话剧是什么。现在都在讲话剧本身就应该多元,应该充满一种鲜活生命力,这是话剧的状态。”

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余林说,这种自嘲是当今话剧健康和成熟的表现,是话剧在自我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的一种思辩,因此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自嘲,更多是对自身艺术形态的思考。“我感觉到一种厚重感,是否是为话剧在招魂?但是绝妙的是这种厚重的话题从文本结构,从舞台的呈现,从演员的创作,又是那么的轻,那么的自如,那么的喜悦,因此有另外的一种沉重,沉重得像水一样。”

小百科全书的表演

戏剧评论人解玺璋说,现在演员的舞台表演有几种不好的倾向,一个是演员沦为导演的工具;再一个台词是诗朗诵式的,语速特别快得听不清意思;或是词写得很华丽,不知道演的什么;还有演员之间不交流,都自言自语,甚至对着观众说。“这个戏给我的感觉特别好,终于有一个戏可以让演员发挥了。”

张先说,演员们跟着三种导演的风格进行了三遍不同方式的表演,可见这些演员的可塑性之强。“看了这个戏以后,我觉得中国还是真的有好演员。”

  《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黎继德说,这个戏有一点表演小百科全书的感觉,因为规定情景中特定的人物和事件规定你必须要这样。于是戏剧解放了演员,表演从而达到了有思想的程度。“当年在《爱你不容易》中,白志迪用列宁手势的表演,我在那个地方看到了有思想、有意义的表演;很多表演是达不到的,这个里面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