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要闻

农民拿起了相机,我们要帮他

时间:2011年03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郭青剑 李亮
0

“农民眼中的新农村”纪实摄影大展未开幕即引发摄影界热议——

农民拿起了相机,我们要帮他

    由中国摄协与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农民眼中的新农村”纪实摄影大展,首创农民看农业、观农村、拍农民之举,面向普通农民和大学生“村官”等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员征集他们拍摄的新农村题材摄影作品。目前展览已经顺利完成征稿、评选工作,进入筹备开幕阶段。通过这次展览,不仅评出了一批优秀的“三农”题材摄影作品,也挖掘、带动了一批农村摄影爱好者、参与者,更引发了摄影界对农村摄影文化现状的思考:农民对摄影的需求与参与如何?农民拿起相机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3月14日至15日,中国摄协在京举行了两场座谈会,邀请参与此次摄影展览活动的摄影家、评委及有关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讨。也许,通过此次会上摄影家杨荣兴为记者讲述的两个故事,以及与会人员与之相关的评说,我们能一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故事背景】

积极发动普通农民参与

    “农民眼中的新农村”纪实摄影大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纪实摄影工程的第四届展览,于2010年上半年启动。如何发动普通农民群众参与本次活动,成为展览遇到的最大难题。为此,具体承办此次展览的中国摄影展览中心,将5000份征稿启事通过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34期培训班,直接发放到农民学员的手中。同时,通过邮寄方式寄出约4000份征稿启事。在征稿启事的背面,还印制了新农村摄影调查问卷,针对新农村摄影文化需求的诸多问题展开调查。另外,由于发放和发布征稿启事只是单向动员,为增强征稿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朋友的拍摄热情,展览中心先后邀请了包括杨荣兴在内的多位摄影家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以讲座的形式向农民朋友普及摄影常识、手把手教摄影、动员参加本届影展。从去年5月初到9月,分别在北京韩村河村、江苏华西村、山东西霞口村、四川农科村、安徽小岗村、陕西东韩村举办了摄影讲座,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本届新农村影展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来稿约12000余幅,圆满完成了征稿任务。

【故事一】

小小的照片价值非同寻常

    杨荣兴(摄影家):有一年秋天,我经过河北赤城县一个小山村,走进一户农家。院里有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正细心地摘豆。那个场景很有典型性,我就给老太太拍了一张照片。回到北京后,我把照片洗出来,给老太太寄了过去。第二年,我又经过那个小山村,顺便再到那户农家去看看。结果到了那家一看,正在办丧事,就是我给拍照的那个老太太去世了,家里的遗像就是我拍的那张照片。老太太的儿子告诉我,老太太八十几岁了,唯一拍过的照片就是这张。当时我突然就觉得,什么是摄影的史料价值?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张照片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一个普通的农民,也许,一张小小的照片的价值就非同寻常了。

【话题一】

如何满足农民摄影文化需求

    杨荣兴所说的这个故事提出的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农民对摄影有着强烈的需求。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机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广大农村地区的相机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摄影的基本需求。但在专家看来,农民真正参与摄影文化建设的并不多,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专家声音:

    庞立平、毛重渝、卜向东、杨树田、朱洪宇、刘书义(参与“农民眼中的新农村”纪实摄影大展摄影讲座活动的摄影家):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进行摄影讲座和到农村去拍摄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多数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都对摄影有热情。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各种人群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对摄影的兴趣和参与也有很大不同。像江苏华西村等富裕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中,拿相机的能占到70%到80%,其中每十几个人到20个人中就有一台单反相机。而像河南等中西部地区的村干部中,对摄影有兴趣的只占到1/3。普通的农民群众,虽然对摄影服务有强烈需求,但参与度就相对低得多了。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书画、合唱等活动都相对容易开展,而能成规模的摄影活动和群体不多。农民即使有相机、搞拍摄,也大多是“到此一游”的纪念留影,或重要时刻拿出来拍一拍,基本上还没对摄影有更多认识与使用,摄影真正融入农村生活还没有做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意识问题。一个是农民会不好意思,觉得摄影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我一个农民拍什么啊;再一个是对摄影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有些事情有些东西我拍它干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和专业的摄影人相比,他们的作品没有推出的平台,客观上影响了参与摄影的积极性。

【故事二】

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摄影之路

    杨荣兴:在安徽小岗村进行摄影讲座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大学生村官,小姑娘跟我说过的一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他们定点帮扶一个贫困老婆婆,逢年过节都去看望她,给她送米送面送油。每次,她都能看到老婆婆眼里含着泪水,这让她非常动情,就特别想把这个场景拍下来。但是,她拿的是个卡片机,拍的照片画面总是特别黑,不理想。于是就问我,怎么才能拍亮一点。我听她讲了当时的环境,了解到是在老婆婆租住的屋子里拍的,屋子里本身光线就很暗。我就给她建议,拍的时候,要提高感光度,而且最好能抓住老婆婆最令她感动的眼神。这就说明,很多大学生村官都有把农村身边生活拍好的要求,但在技术上还需要指导。

【话题二】

农民拿起相机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怎么拍?这是摄影家们走进农村后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其实对于更普通的农民摄影者,除了这个技术层面问题,还有一个内容层面的问题,就是在“怎么拍”之外,还有个“拍什么”的问题。在专家看来,这需要更多的摄影人投入这个有意义的事业,为农村摄影群体的培养作出贡献。

    专家声音:

    陈小波(新华社摄影部高级编辑)、刘雷(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刘宽新(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副院长)、李舸(《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胡金喜(《北京青年报》摄影部主任)、张风(《北京晚报》新视觉主任)、乔仲林(《农民日报》高级记者):前几届新农村摄影展中的图片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也有一定数量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表面化倾向,比如只是简单地以农产品、房屋、田地等为拍摄对象,图片中缺少情节、细节,农村发展和农民自身生活的很多深层次的内容没有表现出来。比如汶川地震发生一年后,一些灾民拍摄自己的生活,有的拍了自家门前的一朵鲜花,有的是两个人的合影,但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其中包含着令人感动和震撼的东西。所以,建议在对农民摄影爱好者进行培训的时候要对拍摄的价值取向和拍摄的内容进行引导,让他们拍摄纪实性的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身边人、身边事和真情实感,关注人的命运,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同时,担任培训任务的摄影家在引导农民摄影爱好者的同时,对往届大赛摄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向他们讲明优劣之处,更重要的是编印统一培训教材,让培训标准一致,有据可依。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