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进博物馆吗?
栏目:专家谈
作者:苑利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有人说,既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迟早有一天要消亡,那么保护它的最好办法,当然就是将它们放进博物馆。于是,很多地方开始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似乎这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中的首选。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到底该不该建?这种馆藏式的保护又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从理论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重在保护那些“看不见” 、“摸不着” ,甚至是很难展示的传统知识、经验、技能与技术,但是,由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技艺“制成品”的方式来保护那些“看不见” 、“摸不着”的传统技术、技艺与经验。但必须注意的是,博物馆馆藏式保护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首先,博物馆展示的只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成品” ,而不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统技术与技艺,更不是这些传统工艺技术与技艺的所有流程。这对于急于保护传统技艺的我们来说,这种保护至多只是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成品”或是“工具” ,而没有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术与技艺自身,如果以“百步穿杨”做比喻,兴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这一“箭” ,至多只是射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棵大树上的一片树叶,离我们的要求尚相去甚远。

  其次,博物馆的功能告诉我们它只能固态保存而无法活态传承。譬如说皮影,这是门综合性很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实生活中,它是集表演、对白、演唱以及乐器伴奏于一身的传统表演艺术。如果我们将皮影统统搜集到博物馆,除一幅幅皮影的影人还有机会让后人一睹芳容外,皮影的表演艺术还有吗?皮影的说唱艺术还有吗?皮影的伴奏艺术还有吗?都没有了,凡是与活态传承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都没有了。这还是保护吗?显然不是。这种固态保存,非但没有很好地保护、传承好这些以鲜活的形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而扼杀了它

  们,加速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死亡。皮影艺术是这样,木偶艺术、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艺术——只要走进博物馆大门,几乎就等于一只只活生生的鸭子被装进冰箱,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这些事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我们在筹建博物馆,搜集民俗文物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绝不能因为我们的好心收藏而断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生命。搜集、展示不能以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为前提。在我看来,博物馆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准确地说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品及工具)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最重要的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如果对这种保存模式评价过高,或是干脆将其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法宝,以活态传承为基本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因为我们的博物馆式保护而加速其灭亡。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呢?其实,我们并不反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不否认博物馆式的保护也是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早在2002年10月,我们在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时,就已经提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问题,认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可以解决我们这个投资数十亿,持续20年之重大工程的成果存放问题,同时也可为展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提供一个重要窗口” 。我们只是想说,作为活态遗产的保护者,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博物馆式保护,只能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补充,但不应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主要模式,更不是唯一模式。

(苑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