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渔火
作者:廖虹雷  来源:中国艺术报

  茅洲河不大,可颇有特色;茅洲河不长,主干流却逶迤47公里,居深圳市河流之冠。

  数百年来,茅洲河河宽水深,清澈丰盈,帆影穿梭,渔火点点。茅洲河两岸的良田,稻浪滚滚,五谷飘香。可是,这条美丽的河流,曾经一度被野蛮生长的工业厂房“鹊巢鸠占”,污排黑染,鱼虾绝灭。幸亏人们及时猛醒:“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经过两岸人民近年不懈的整治,茅洲河秒变为清流鱼欢、船只游弋、柳拂堤荫、鸟语花香的景象。她,又存住了百年“鱼米之乡”的乡土标志。

  有人说,茅洲河的特色,在于它是东莞和深圳宝安的界河,故名“东宝河”。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人们把宝安松岗街道与东莞长安镇交界仅长10.2公里的“界河”说成茅洲河,则是近些年的一个误会。有关部门为了方便整治这由5个河段连成的“界河”,将之统称为“茅洲河”。说实在,以前的茅洲河,没有现在的长。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安县志·卷之四·山水略》载:“茅洲河,在县西四十里,发源大头岗、凤凰岩诸处,至新桥之北十里许合流,经茅洲墟,入合澜海。”换句话说,古代的茅洲河,发源在宝安福永的凤凰山和沙井北面的大头岗,这两股水在新桥村合流,经茅洲墟再流入茅洲河,入珠江口合澜海。

  实际上,比茅洲河更长的是发源于石岩街道的阳台山、大平嶂山、莲花径等地,经宝安的燕川、塘下涌及东莞长安镇的涌头、周山,又从松岗街道碧头村,流向沙井街道民主村入海的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在新安县古志里被称作“碧头河”。这条古碧头河,才是今天真正约定俗成的“茅洲河”。它由大陂河、洋涌河、茅洲河、松岗河和东宝河5条河段(或支流)组成,几乎流经深圳半个西北部。上游的大陂河,从石岩街道流向公明街道、燕罗街道,这段河流沙底水浅,无通航能力;水流往下的洋涌河、茅洲河、松岗河和东宝河,涨潮时河宽80至100米,水深5米,可通航百吨船只;至中下游的东莞长安镇霄边渡口到珠江口矾石水道的交椅湾河段,更是河深面阔, 200吨船只可直通香港、南头、东莞、广州。古代的盐船、渔船和商贸货船,在这条黄金水路繁荣了一方经济。明朝成化年间,当地诗人曾赋诗赞曰:“渔舟不辨芦花渚,鸥侣难寻杜若洲。一阵狂风忽吹散,长江依旧水悠悠。”

  自古茅洲河这支悠悠的“江水”,风雨渔火长明,逐浪渔舟不歇。一千多年前,沿河两岸的先民依水立村卜居。据《靖康谱》载:宋开宝五年(972年),长安、松岗、沙井一带设靖康盐场,迤逦数十里,“民以利渔、灶盐、采莞草为生”。

  靖康地区多部族谱家乘显示,南宋时期,一支萧氏祖先从河南辗转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再南下东莞霄边,明万历年间迁至松岗江边定居,因靠近珠江而取名江边村。距离洋涌河霄边渡口不远的沙浦村蔡氏始祖蔡安,乃宋国子监助教,官于南雄,家于南雄柯树下珠玑巷,后由珠玑巷迁东莞靖康场。蔡氏九世祖蔡法俊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自靖康大井(长安)迁入松岗沙浦立村,为该村开基祖先。与长安镇涌头村相邻的松岗街道塘下涌村,该村黄氏先祖黄龙崖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迁至洋涌河边开村立业。明建文二年(1400年),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今江西新干县)的江纳流,职授盐使司到归德盐场上任,后购置土地七顷有余,建起数十间房屋,后来逐渐发展成人口兴旺的步涌村。

  清乾隆三年(1738年),靖康盐场并入归德盐场,松岗、沙井、长安一带同属一个行政区域。茅洲河(准确地说是古碧头河)两岸的乡民,同饮一河水、同耕一沙田、同养一井蚝、同晒一池盐;同样信奉观音、北帝、关公爷,同样拜祭天后庙、杨侯古寺和玄坛古庙;逢年过节,各乡舞醒狮,各村扒龙舟,互吃龙船饭;元宵上灯、清明祭祖、中秋拜月、重阳登高、春节同享盆菜(长安镇一带吃盘菜),方圆数十里,风俗习惯相同,人文品格无异。

  茅洲河历史悠久,民间传说自然不少。由阳台山发源,奔向下游的河水落差达480多米,大陂河至洋涌河的河水十分湍急,加上上溯海潮的顶托,洪涝雨灾频频发生。光明新区公明街道水贝村(今为上村、下村),古代该村涌现出一位惩治大陂河河妖的女英雄,这位舍己为民的女子陈端和,后来被老百姓尊奉为“陈仙姑”,兴建仙姑祠祭祀。2007年,这则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被列入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的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松岗、长安一带流传着许多当地人民反严苛赋税、反盐霸渔霸和地主恶霸欺压的斗争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24年至1928年,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共产党员在松岗、沙井、长安一带,建立地下党组织,秘密发展党员,开展农民运动,组织三次农民武装暴动,革命烽火燃遍东宝地区,直到后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伟大贡献。

  革命的火把一代代相传,象征革命精神的渔火,在茅洲河两岸人民的心中永远点亮。

  时光流转至今,褪去战争硝烟的茅洲河不断蜕变。地缘相近、文化同源的松岗和长安,自2019年开始了广东省首个“毗邻党建”模式的探索,在组织共建、经济共促、文化共荣、交通共畅、社区共进等十大领域携手结对,成果喜人。

  时序更迭,茅洲河依旧汩汩流淌,在两地之间蜿蜒前行,日复一日。

  (作者系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民俗文化学者,“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