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狮魂
作者:段作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松岗七星狮舞 松岗街道办供图

  小时候,我最开心的事儿,就是除夕下午去村口看狮舞。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狮队的道具一年比一年破旧,却不影响舞狮人的热情和人们对新年的期待。母亲常告诫我:“狮子有灵气,摸不得,只能远远观看。”舞狮人出神入化的表演,让我觉得舞狮人身上也透着灵气,很了不起。

  不久前,因工作关系要去深圳松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松岗七星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文天祥第26代侄孙文琰森师傅,这令我十分兴奋,决定会面之前先去耳闻已久的松岗文氏大宗祠看看。

  站在文氏大宗祠门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在耳畔回响。我抚摸着厚重的木门,望着文天祥雕像,想起将要拜访的文琰森师傅,安静的广场上似乎正上演着一出狮舞大戏。群狮争霸,锣鼓喧天,荡气回肠的《正气歌》回荡在茅洲河畔,响彻大江南北。那群狮中的狮王,正是文琰森师傅,他步法不断变化,时而狮子步,时而骝马步,时而与蛇共舞,时而徒手开椰子,最后他伏地写出“湾区狮魂”四个大字。

  清朝末年,年节期间狮舞渐成习俗, 20世纪20年代,松岗山门等村落就有人舞七星狮舞。当年,七星狮舞创始人焦贤从广州来到松岗,以狮舞为生。文琰森师傅的父亲见他舞艺高超,动员松岗商会成立和庆社狮队,聘焦贤为教练,还把长子送去狮队打镲。年仅7岁的文琰森,成天混在狮舞队里偷偷学艺,一年后,才被焦贤正式收入门下。此后,文琰森师傅以此为起点,走出松岗,走向世界,奔波大半生,最后重回故乡,才赢得狮坛最高荣誉。

  松岗七星狮舞,舞蹈语言丰富,鼓乐雄壮,动作威猛,动作设计和道具运用紧贴岭南沿海生产习俗,也将松岗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其中,深受百姓喜爱。身为文氏后裔,文琰森师傅远渡重洋,年近60岁回乡创办狮社,在松岗这片文化沃土承前启后,以独特的狮舞艺术,表达对先祖文天祥的敬仰。

  为了让这一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传道授艺也成了文琰森师傅弘扬七星狮舞的重要一环。他创办“醒狮社”,至今培训弟子近万名,享誉海内外。近些年,松岗街道也非常重视七星狮舞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借表演、传承、交流等机会,在海内外文氏后人中形成强烈感召力,为当地及南粤民俗研究输送了丰富内容。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那日下午,我终于见到了文琰森师傅。出门迎接我的是他的小女儿文正儿。中秋已过,暑气未消,文琰森师傅早早在办公室等待,墙上满满当当挂着各种荣誉证书,当中,由国务院颁发的非遗证书特别显眼,这不仅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松岗的智慧结晶。

  交谈中,文琰森师傅与我提及,松岗七星狮舞流传至今的背景与一般狮舞不尽相同,套路、舞步和伴奏鼓乐极具情节性、悬念感和节奏感。表演者步法多变,扭摆幅度极大,尤其在“逗蛇”环节,需较长时间以舞蹈形态与活眼镜蛇缠斗,场面惊险刺激,为狮舞表演中所罕见。坐在我面前这位出生于1938年的文琰森师傅,因长期舞狮,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见功夫,充满了龙狮精神和我母亲所说的“灵气”。

  如今,正儿成了松岗七星狮舞第三代传承人。她与父亲文琰森师傅一样,也曾在年幼时潜入狮舞队偷偷学艺。其父亲24岁去香港,当时在香港文氏宗亲会正气堂担任醒狮义务教练,因不让女孩子学,正儿就偷偷学。后来,文琰森去国外当过3年教练,退休后又回到国内做教练。2006年,他带队去沙井表演,后在相关部门领导的鼓励下进行申遗。“如今,我接过父亲的衣钵,很自豪。”正儿一脸满足。

  为传承好这一独特文化遗产,2007年起,松岗街道用心做起七星狮舞的保护工作,编排了舞蹈《心传》《狮韵》《接班人》,协助拍摄非遗宣传片,打造文化长廊,开展“狮舞进校园”活动,编写《松岗七星狮舞教材》专著,组建传承基地。2011年,松岗七星狮舞成为深圳唯一一个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醒狮舞。

  文化需要传承,需要更多人不断努力。松岗七星狮舞传承难度大,要想保有一支精干的狮舞队伍,对于正儿来说很是不易。她曾希望将传统节目《苏东坡夜游赤壁》制作成舞台剧并进行创新,父亲摆摆手,不同意。正儿深知,要父亲一时间接受创新是不可能的事,毕竟老一辈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必须循序渐进,让他慢慢接受。七星狮舞百年多来,承载着松岗人民俗活动的绵长记忆,未来如何更好地保留传承,松岗街道在思考,正儿也在思考。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会员,“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